APP下载

在“社会细胞”里

1982-08-28杜文勇陈四长田仓苏太平

中国青年 1982年5期
关键词:嫂嫂村里人媳妇

杜文勇 陈四长 田仓 苏太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青年是这个细胞中的活跃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动青年把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搞好了,一家带一家,家风推村风,就能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家家和睦、人人相爱的局面。”这是中共陕西省蒲城县委一位负责同志谈到该县开展“五好家庭”活动时说的一段话。

下面记述的,就是我们到这个县耳闻目睹的青年人在“社会细胞”中的几个小故事:

好小姑巧理家务事

俗话说:“十个小姑九不贤。”小姑常被人们称之为“搅姑”。可孙镇公社赵庄大队第八生产队的共青团员李双翠,以她尊母爱嫂、巧理家务、当好母嫂之间和睦相处的连心桥的事迹,改变了人们对小姑的看法。

双翠家里有母亲、哥、嫂和两个侄子。1975年她刚从中学回乡时才15岁。别看她年龄小,又是妈妈最疼爱的“蛋蛋女”,却一点也不娇气。她疼妈妈,也爱嫂嫂。她见嫂嫂一天到晚忙里忙外,就主动帮嫂嫂看娃、做饭、洗衣、打杂……好让嫂嫂从地里回来后歇口气。后来她又总是挑重活干,包下了担水、拉土、垫猪圈等。她常说:“家里有了活,人人抢着做,越做越高兴。你也怕吃亏,她也懒得做,争斤论两的,日子长了难免会呕气。”这话说得在理。“人心换人心,五两换半斤”。嫂嫂见小姑勤快,自己也起得格外早,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侍候好婆婆的茶水、饭菜,冬天还要早早起来纺线线。

同家过日子,盆盆碗碗难免有个磕碰。双翠觉得,妈妈对闺女比对媳妇更知心。遇事,女儿说得轻点重点,妈妈不会计较。于是她就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做母嫂之间的调解工作。她经常向妈说:“女儿和媳妇都是你的儿女,应该一样看待,不能对砖情厚,对瓦情薄。”一次,队上分了点韭菜,妈妈想吃饺子,三嫂觉得韭菜卷子熟得快,改做了花样,妈妈生气,嫂嫂几次叫还是不吃。双翠回来听了这事,就劝妈说:“我三嫂今天再不对,能几次叫你吃饭就等于给你认了错。我三嫂都不计较,你还生啥气哩!”几句话说得妈笑了:“其实也没个啥事,今晌午做饭我连帮个忙都没有,这事情都怪我。”

双翠一家人的衣服原来都是分家另户的大嫂连裁带缝的。一天,大嫂听人说三嫂也要买个缝纫机,不由得犯了嘀咕:你们每次来做衣服,我不论多忙,从没怠慢过,咋想起又单另买个机子呢?一连几天,见了三嫂也不搭理。双翠闹清事情原委,劝大嫂说:“买机子的事,是我三哥看猪出槽了,想借这个整数钱买点家具。三嫂学会了就都方便,为这犯病不说话,是你多心哩!”经双翠一解释,大嫂三嫂又和气了。

在“五好家庭”活动中,村上人都选双翠当“好小姑”。有些外村的姑娘特地来向双翠取经。双翠笑着向这些姑娘说:“我有啥经验呢!说句心里话,我这也是替老人着想呢。人常说,闺女是娘家的客,闺女再好,总得出门,妈妈和嫂子要过一辈子,把她们之间的关系搞好了,互相不闹气,我日后出了门,心里也是塌实的。”

久病床前有孝媳

电影《喜盈门》散场了。人们议论纷纷:有的骂强英,有的夸水莲,有的偷偷抹眼泪。人群中一位坐在架子车上的瘫痪老婆婆,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我看我家媳妇比水莲还好呢!”

这位瘫痪老人夸赞的好媳妇,就是永丰公社温塘七队的青年妇女常蜜焕。

八年前,常蜜焕刚嫁到张家来时,家穷且不说,公公还脾气古怪,成天价骂骂咧咧的;婆婆患骨结核,下肢瘫痪,一年到头下不了炕。蜜焕看到这些,一下子心凉了:这往后的日子咋样过呢?她满心忧愁,在婆家寡言少语,回到娘家由不得想哭。

人常说:“媳妇坏,多数是坏在娘家妈身上。”可蜜焕娘家妈,并不是《喜盈门》中的强英妈,她孝敬蜜焕爷爷奶奶,是村里人赞誉的好媳妇;蜜焕她爸,更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多年在大队当调解主任,被人称为“老法院”,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父母心疼女儿,也更同情理解女儿的公婆。妈给女儿开导说:“谁都有年老的当儿,也有七灾八难的时候,要是我象你婆婆那样,你该咋样呢?”爸也语重心长地讲:“人老了才要子女呢,家穷了更需贤媳哩。你和你女婿勤快些,日子不信就过不好。俗话说,不怕家穷,就怕心穷。”蜜焕是个很懂事的娃,听了父母一番话,心里的愁团顿时解开了。

当时,蜜焕的丈夫在外教书。为了使丈夫不分心,把书教好,蜜焕一人承担了全家的里里外外。她见公公炕上的褥子薄,就把自己结婚的新褥子给公公铺上。公公患病,她用架子车拉着到五里外的医疗站去看,一天一趟,整整跑了一个月,把公公的病治好了。瘫痪卧床的婆婆尿在炕上,她随时清洗,大便秘结,就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抠,一天到晚还把婆婆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对蜜焕的为人,村里人都称赞。但也有人怀疑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时半刻好办到,就怕日子长了不行哩!”听到这些话,蜜焕更是铁了心,决心做个“久病床前有孝媳”的好样子。她知道婆婆爱吃野菜,就在下地收工时,到地头挖些新鲜的野菜,回家给婆婆做些可口的花样饭。逢会赶集,买点好吃的东西,总是先给婆婆送去。冬天,怕婆婆睡觉冷,她就烧好热炕,搬过去和婆婆睡在一起。夏天屋里热,她一有空就把婆婆背到通风凉快的地方乘凉。为了让瘫痪的婆婆心情愉快,每逢村里或邻近演戏、放电影,她都要把婆婆抱到架子车上,拉着婆婆去看,一场不漏。

蜜焕不仅侍候好公婆,在种责任田、搞家庭副业上,也是一把好手。去年,她喂了一头猪,十七只鸡,加上做些缝纫活,家庭副业收入每月平均30元。村里人都佩服地说她是“半个婆娘半个汉”。

四姓四心变一心

历来人们都讲“上门女婿难做人”。可龙阳公社龙阳五队的代智升却是个人人称颂的好上门女婿。

代智升一家,是四口人四个姓。代家老两口是两个姓,身边无子女;智升媳妇姓武,是代家从小要下的;代智升原姓曹,是平路庙公社人,因家穷,当了代家的上门女婿。这样一个四姓组成的家庭,矛盾比一般的家庭格外多。智升刚上门那阵子,老两口对他这个外姓人也不放心。父亲想靠家门侄儿养老,母亲想靠娘家侄儿送终,老两口经常还把家里的衣食用具给各自的侄儿往出拿,为此也常发生吵闹。智升和媳妇商量,媳妇说:“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咱不如回到平路庙去另创家业,省得在这儿让人说长道短。”村里也有人说:“给人当上门女婿卖姓,走在人前低一头,说不起硬气话,不如回老家去强。”智升开始也有些心神不定。

日子穷不怕,可四人四条心,各打各的算盘,这往后的日子咋过呢?智升仔细思量着。他出门进门,看见两位年迈多病的老人,心里暗想:两位老人身边没儿没女,要下女儿,招来女婿,图啥呢?还不是为养老送终!老人现时对自己不放心,是还不摸自己的心底,自己更应该把心掏出来,真心待老人。家里经济不宽裕,他和媳妇商量,他们自己吃杂粮,穿旧补烂,给老人吃白馍,添新衣。每次赶集回来,总不忘给老人买点瓜果、糕点。父亲平时爱抽袋烟、喝两盅,自己再艰难,也没断过老人的烟酒。一次,父亲害了场大病,发烧便血,卧床四十多天。医生诊脉后让准备后事,说再看也是白花钱。智升还是一心一意为老人治病。他跑前跑后,到大队、公社、县上请医生,亲自给老人端茶送水,买药煎药,倒屎倒尿,剃头洗脚……为了方便,他学会给父亲打针。一天,父亲想吃石榴。当时正值二月,石榴不好找,他一连跑了十多个村庄,最后到二十里外的平路庙找到两个先年贮存的石榴剥给父亲吃。老人病好后,逢人就说:“我看我那女婿比亲生儿还亲。这一回要没智升,我这把老骨头算是扔定了。”从此,老两口放心地把“掌柜”交给了智升。

家和气顺,和气生财。智升一家四条心拧成一股劲,日子越过越美气。去年,小两口种好责任田,在队里分红800元,副业收入650元。老父亲虽说年迈多病,还夹三隔五地绑扫帚,拧麻绳。村里人说:“你已是快入土的人了,还忙活啥呢?”老人说:“娃们这样孝顺,我给娃添不了斤,也添个两嘛!咋好意思坐下吃闲饭呢!”

妯娌相敬传佳话

统一大队的年轻媳妇周玲侠,同嫂嫂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故事,在蒲城农村已传为佳话。

周玲侠是怎样处理好妯娌关系呢?用她的话说,就是要互敬互谅,以诚相待。近年来,嫂嫂的儿女一个个长大了,家里实在住不开。玲侠看到嫂嫂一家有为难处,就主动腾出来,依靠娘家的资助和爱人的工资另盖了住房。哥嫂过意不去,对她说:“家里的自行车、猪、羊,需要啥你随便拿。”玲侠思忖:自己爱人在外工作,总比嫂嫂手里活便些。再说,东西是个啥?多少是个够?人活到世上,不要把东西看得太重,还要重情意。所以她别的啥也没要。

人的感情总是在互相关心、互相交流中建立和加深的。玲侠孩子小的时候,爱哭爱闹,搅得人饭也吃不安宁,哥嫂总是换着抱娃,让她先吃饭。两个孩子出麻疹,发高烧转成肺炎;为了照看娃,哥嫂七天七夜没睡个囫囵觉;爱人不在家,屋里担水、拉土等重活,都是哥嫂叫侄儿帮着干。哥嫂的这些情意,玲侠怎会忘记呢!“人总要有个良心。‘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互敬互爱,关系才会越搞越好。”1978年9月,嫂嫂病危,哥哥压力很大,一时没了主意。玲侠赶忙写信叫爱人回来,悄悄地为嫂嫂准备了老衣、棺材。后来听人介绍了一个治病单方,又催着爱人去西安买药。几付药吃过,嫂嫂的病明显好转。后来嫂嫂知道了这些,对玲侠更是十分感激。

在农村,妯娌间的矛盾,许多是因为孩子引起的。各护各的娃,矛盾就会越闹越大。玲侠特别注意在这类事上不计较。她对嫂嫂的娃比对自己的娃还亲。爱人休假带回好吃的东西,她总给嫂嫂的娃多分些。两家孩子吵架,她总是先管自己的娃。多年来,妯娌俩没有红过脸,互相间有话说在当面,不在背后嘀咕,不听信闲言闲语,相处得热热火火。现在虽然分了家,但还和没分开一样。玲侠每次出门,就把钥匙留给嫂嫂。嫂嫂发现玲侠家油罐里没油,就把自己的油给玲侠倒上一碗。村里人评论起来,都说这妯娌俩比亲姐妹还亲。

“二旦货”改邪归正

南湾大队青年社员朱存富,正忙着盖新房。见了我们,他也不怕露丑,从头到尾讲了他学好的经过。他说:“思前想后,还是自己劳动的东西吃着香甜,用着保险。村里人教育我,抬举我,给我评了个‘五好家庭,我还要争取领张大奖状呢!”

提起朱存富,两年前村里人背后还叫他“二旦货”。“文革”时他还小,打人却出了名。他打书记,打队长,前前后后打了28个人。“文革”结束了,他还拉着一摊摊人和队长对着干:三夏大忙时在场院打扑克、划拳;故意把队里上工敲钟用的绳子挽得高高的,让队长够不着;把锁好的保管室又加上一把锁,让你开不成门……至于小偷小摸的毛病更是出了名,用他的话说,叫做“不偷人就睡不着”。那时,村里人说他是“大法不犯,小错不断,气死公安,难死法院”。上边派工作组来找他谈话,训斥,批判,他也不在乎,自认是“烂车拉到雨地里”了,“破罐破摔”啦。

这样的“二旦货”咋变好的呢?对这个问题,村里人好象谁也摆不出个一二三来,但是人们又都清晰地感触到一种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起着很大的作用。1979年、1980年队上开评奖大会,当然没有他的份儿,别人戴大红花,他在一旁耷拉着脑袋。后来,村上又普遍成立了“五好家庭活动小组”,左邻右舍的“好婆婆”们把工作做到他的炕头上。他媳妇也在枕边叨叨:“人家都和和睦睦过日子,咱家三口人都不得安宁!你不学好,惹得人说三道四,娃子长大咋做人?往后你再折腾,俺也不跟你过了。”队里要争当“团结和睦村”,一户不好就要影响整个队。大家明争暗赛,凑在一起总是议论有啥子条件还不够,人们的眼睛自然就盯向朱存富。

朱存富的心毕竟也是肉长的。听听这些劝告,看着过去和自己一摊摊闹的人也登上了光荣榜,他开始眼红了,心也动了。在公社党委书记和队干部同他谈心后,他自己琢磨:是啊,人家是人,咱也是人。为啥人家日子过得美,叫人看得起;自己老让人低眼下看、指脊背呢?他开始觉得,再不学好,那唾沫星子也要把自己淹死了。

朱存富不是个笨人。后来实行责任田制,他心里使足了劲:“好好干一年,也搞出个名堂来!”功无枉用,劲没白使。去年夏秋两季,他家打下了两千多斤粮,猪和花生卖了280多元钱,吃用不愁了,又忙着翻盖新房。家里的吵骂声变成了笑声。他还到挨过他打的28户人家里,一一道了歉。瞧着那“五好家庭”的条件,媳妇又和他商量领了“独生子女证”。没料想,刚一学好,在去年底,村里人就给他家评上了“五好家庭”。“二旦货”改邪归正,谁不欢喜呢!

亲爱的青年朋友,你喜欢这些故事吗?你在自己的家庭——这个“社会细胞”里充当着什么角色呢?你打算怎样树立一个好家风呢?

生活需要每个青年作出自己的回答。

猜你喜欢

嫂嫂村里人媳妇
说谎的放羊娃
嫂嫂
村里人(外一首)
神灯
“村里人”安卓移动应用程序开发
两个字
好嫂嫂
不包换包修
娶个媳妇过大年
一直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