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交给读者”
1982-07-15罗荪
罗 荪
巴金《创作回忆录》充满真情实感,正如他自己所说,是“把心交给读者”
这是一本谈创作的书,是一本谈自己经历的书。写得那么真切,那么充满激情,他是和读者谈心,是把他自己在进行创作时的真情实感,他的欢乐,他的甘苦,和盘托出。
“把心交给读者”,是他五十年来从事写作的一个根本信条。“文如其人”,他的文字非常质朴,非常简练,丝毫没有那种虚饰造作之词。正如他的为人:诚挚而朴实。在他的质朴的文字中充满了感情,正如他自己所表述的,他是用自己燃烧着的火焰,点燃起读者心中的火。
他的每一本书,都是把自己的心廓向读者敞开着,他的爱和憎、是和非都是那么明朗地摊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因为他是真诚的,他的书是真实的,他总是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传达给他的读者,他的信条就是讲真话。
这本书回忆了他的创作的历史。卷首以他在日本的一次演讲《文学生活五十年》作为《代序》,可以说是总括了他自己创作的历程。五十年,是很不平静的,是充满了大风大浪的五十年。他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他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极左思潮的袭击。一九五八年小丑姚文元掀起了一场突然袭击,对巴金的作品进行一次“全盘否定”的“批判”,但是失败了,巴金的书并没有因此消失。十年内乱,更是恶浪滚滚。张春桥妄图利用他手中的“权力”,扬言要叫他“自行消亡”,永远剥夺他的写作权利。但是历史无情,这伙跳梁小丑终于被人民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巴金的书,却更加光彩地屹立在读者群众中间。真实的艺术,总是活在群众中间的。
巴金的书,在广大群众中拥有最广泛的读者。丹晨在他写《巴金评传》时,曾到上海图书馆作过一次调查,根据记录,巴金的作品的出借率是最高的一个。同时,也是受到各种不同议论的作家之一。他自己在本书中讲到《家》时,就写了这样一段话:“这本小说已经活了五十年,几次的围攻和无情的棍棒都没有能把它砸烂,即使在火车站上烧毁①,也没有能使它从人间消失。”
这正说明《家》是一本富有生命力的书。是一本写斗争的书,写同封建势力斗争的书。他多次讲到:“我的最大的敌人就是封建制度和它的代表人物。我写作时始终牢牢记住我的敌人”。他的作品的最中心的主题,就是“反封建”。
他自己就是从一个封建大家族中跑出来的,他的《家》就是以自己的大家族作为小说的背景,他写这本书,就是“开始在挖我老家的坟墓”,因为对于高老太爷及其家族的各种人物,太熟悉了,他要挖掉这座古老的坟墓,也就是要挖掉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书里的高老太爷虽然死去了,但是高老太爷的阴魂还在社会上游荡,还在继续散布着封建势力的遗毒。他十分愤慨地说:“四十年过去了,五十年过去了,出版社还要重印它们,我的书还不曾‘消亡。各式各样的诅咒都没有用。买卖婚姻似乎比我写《激流》时更加普遍,今天还有青年男女因为不能同所爱的人结婚而双双自杀。……各种打扮的高老太爷千方百计不肯退出历史舞台……”
这股强大的“生命力”的基础究竟在哪里呢?从“五四”开始的反封建,已经六十多年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传统,竟然如此顽固地纠缠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灵魂深处,它们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各种打扮的高老太爷并不是躲着不动,而是继续在传播毒素,侵害着一代一代的年轻人。这样一部一部鞭挞封建思想的书,还是非常需要的,并没有过时,因为那股黑势力还在继续杀人,吞噬着我们善良天真的青年人。象《家》这样的作品,绝不会随着逐渐消亡的“社会”而消亡,正如中外古典著作,今天还在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因为它们帮助我们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各种各样的“高老太爷”。作为一种战斗的任务,反对封建意识的毒害,还是非常重要的。
巴金在《关于<激流>》中有段话说:“今天我的旧作还在读者中间流传,并不是值得骄傲的事:面对着高老太爷的鬼魂,难道这些作品真象道士们的符咒?我多么希望我的小说同一切封建主义的流毒早日消亡!彻底消亡!”
但是我想,即便在若干世纪之后,这样的艺术作品,它的生命力还是不会消亡的。因为它不仅作为一种艺术享受,还将使年轻一代看看他们老一辈人是怎样生活的,又是怎样在封建势力的摧残下,默默地消亡的。
我想,巴金的书的生命力正是在这里。
一九八二年五月北京
(《创作回忆录》,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月第一版,0.44元)
①在文革初期,有一次,一个女青年在候车室里出神地看书,引起了注意,发现她看的是《家》,就有一伙人说服她当场烧毁,还一起批判了这本小说(见《创作回忆录》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