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树独先天下春

1982-0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2年2期
关键词:零落卜算子断桥

梅花,人们喜爱它,歌颂它,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写诗填词。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忆杭州梅花·因叙旧寄肖协律》的诗,诗中写道:“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爱梅之情,露于言表。

南宋杰出词人陈亮也爱梅花,他在一首咏梅诗中写道:“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作者借梅言志,借颂梅花傲雪凌霜的斗争精神,表白了自己坚持抗金至死不渝的信念。

明代诗人杨维桢,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梅花倔强傲岸的性格: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在他的小说《红楼梦》里,也写了不少咏梅诗,如:“桃未芬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绿萼添妆融宝烛,缟仙扶醉跨残红。”立意新巧,不落俗套。

历代诗人中,爱梅成癖者,要数宋代的陆游。在他的诗词集里,竟有百首以上咏梅之作,其中的《卜算子·咏梅》,更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下面,让我们赏析这首词吧: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急的南宋时期,他怀抱“扫胡尘”、“靖国难”的壮志,力主振军经武,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是主战派。陆游满怀复国壮志,却屡遭南宋统治集团特别是秦桧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他壮志难酬,孤独无助,处境困难。这首词就是以梅花比拟自己,反映他的处境和心情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意思是说,在那交通站外残破的断桥边,梅花寂寞地开着,无人过问。上句“驿外”,下句“无主”,加浓了孤独荒凉的气氛,流露了梅花寂寞苦闷的心情。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黄昏”一切显得更静寂、昏暗,不能不使它独自发愁,“著”作“加上”讲,更加上风吹雨打,如何了得!“独自愁”的“独”字,照应上句“寂寞”两字,进一步把梅花所处的环境描绘得险恶可怕。既是偏僻荒凉,寂寞无人,又是一个暮气阴沉的黄昏,境况已够凄苦了,再遇到无情风雨的摧残,那该是多么悲惨呵!此景此情正是陆游屡遭排斥、打击,处境艰难、孤独的思想感情的流露,有意托物寓志于《咏梅》之中。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她不想费尽心思去争享春光,完全听凭百花的妒忌。梅是早春先叶开花的,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梅就凋谢了。这两句就是作者捕捉了这一季节特征,结合了他的遭遇和感受写成的。既是无可奈何,又是自我宽慰。这种心情虽然是当时特定历史社会的产物,但未免带有个人的消极的色彩。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意思是说,梅花零落下来被压碎成为尘土,但其香气还是照旧的。这是多么坚决的语言,表白了作者至死不变其初衷,死了还要留芳百世。这既体现了他的品格高尚,有劲节,但也带有消极的孤高自许的成分。

由上看来,陆游笔下的梅花多么孤独啊,风雨在摧残她,群芳在妒忌她,她好象在宇宙中是一棵孤零零的花枝。实际上,这是陆游对人生社会的孤独感的表现。这种孤独感是他自己阶级所赋予他的不正确的幻觉。而他却把这种不正确的感情灌输到梅花身上去了。

毛泽东同志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也填了一首《卜算子》,题目也叫《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请看,同是咏梅,同是有所寄托,但两词的意境却完全相反。在毛泽东同志的《咏梅》词里,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她面对风雨凄凄,满天飞雪,没有丝毫的彷徨失望,而是抖擞精神,决心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促使严酷的客观环境迅速改变。所以,尽管悬崖上结着百丈冰柱,她却顶着风雪怒放。她为的是什么呢?只为要“把春来报”,以便唤醒百花,驱走寒冬,争回山花烂漫的美好春光。她不想沽名钓誉,只想实践前躯者的使命。“待到山花烂漫时”,尽管她心力衰竭了,却感到无比的欢乐,藏身于百花丛中,从心底里发出微笑。

郭沫若同志曾对毛泽东同志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原词的相反意境作过如下的分析:“把所有的‘山花都作为接班人,不同于陆游把‘群芳作为对立面;在风雨冰雪中都认出它们含有积极的反而因素,不同于陆游的片面感伤;尽管自己有敢于斗争的精神,然而谦逊自处,不同于陆游的目空一切,自表孤高。这就是两种精神和两个时代的判然不同,是革命乐观主义和没有革命精神的悲观主义的判然不同。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反其意而用之的实际意义。”

(长青据《唐宋诗词赏析》和《中国青年报》摘编)

(插图:杨春瑞)

猜你喜欢

零落卜算子断桥
断桥不断
伤口
卜算子·惜缘
屈炳水
长相思
卜算子·寄远人
卜算子·家山春
读画
四季揉了揉眼睛
冬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