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靠实力加科学的双翅膀飞

1981-08-20凡夫

中国青年 1981年4期
关键词:大队社员农业

凡夫

富裕的生活是人人向往的。对生活在农村的广大青年和社员来说,尤其如此。可是,为什么同是农村,甚至自然条件也差不多的社队,有的一年比一年富起来,有的力没少出,汗没少流,生活却很少提高?为什么有的地方增产不增收,甚至成了高产穷队?为什么有的社队的青年安心农村,干劲十足,感到有奔头,有的社队的青年却苦闷、彷徨,感到没有前途?……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走访了以富裕闻名的北京市和平公社善各庄大队。

一杯新生活的美酒

我们前去采访时,正赶上社员们在一年的辛劳之后,享受着一年一度的假期,并准备热热闹闹过春节。尽管寒风扑面,社员们个个心里热腾腾,脸上喜洋洋,庄内庄外一派欢乐景象。

我们走进了社员王春龄的红砖到顶的新居。主人50多岁,身材高大,性格爽朗,一见面就自豪地向记者声明:“我是这村里的‘暴发户!”原来王春龄家由于人口多,劳力少,四年前曾欠债上千元,不得不卖房还债。到了年关,身无分文,向队里借了6元钱混了个年。如今可大不相同了。他兴奋地说:“这几年的日子,真是一步一个台阶,天天向上呵!”80年分配,他家一共收入2500元,加上79年的收入,盖了六间新房不算,还买了一台电视机,两辆自行车,三块手表。“今年过个年100块钱也挡不住喽!你们说,我这不是从‘奴隶到‘将军了吗?”这个贫困了大半辈子的老泥瓦匠诙谐的话语,一下子惹起了哄堂大笑。这是善各庄人民的心花在怒放呵!

是呵,不过几年的光景,穷的变富,富的更富了。去年收入两千元以上的不算稀奇,梁兴一户收入5000多元,王文远一户收入6000多元。光去年全大队社员存款达11万元,平均每人存款100元以上。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对干部叨叨说,媳妇嫌家里的房子旧,要扒掉盖新的。大娘说:“那怎么行?我才5000块存款呀!”一个“才”字,令人咋舌,真是“财大气粗”呵!

经济发展了,集体福利不断增多。这里不仅实行了免费医疗和免费小学教育,还有了退休制度,使社员免除了后顾之忧。村里的社会秩序和风气越来越好,很少发生打架斗殴之事,也没有人出去跑自由市场。去年,一个因为受灾而派出巡回演出的外县杂技团来到这里,正赶上农忙社员无暇观看,善各庄大队不但管饭,还照付演出费。这里的小伙子找对象不须发愁,因为本队的姑娘都不愿出村了。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社员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大队订阅各种报刊的有几十户。大队自备放映机,社员每月可看五六次电影。全大队三分之一以上的户有了电视。逢年过节,队里预订戏票,派汽车拉着社员进城看戏。去年队里还组织了春游,社员们泛舟昆明湖,登临八达岭,饱览首都名胜的绮丽风光。

这个236户人家,900口人的村庄,仅有1700亩耕地。可是他们创造的价值是多少,做出的贡献有多大呢?1980年大队粮食总产量达到156万斤,总收入98万7千元,纯收入为69万5千元,当年留积累22万5千元,用于分配37万6千元。社员人均分配额年年递增:72年,53元;76年,135元;77年,147元;78年,183元;79年,274元;80年,427元。这仅仅是一串无生命的数字吗?不,它是善各庄人民用汗水和智慧辛勤培育出的丰硕的经济之果呵!

一把打开富裕之门的金钥匙

善各庄迅速地富裕起来究竟靠什么呢?“还不是靠实干,靠科学。”36岁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勘振堂同志细言慢语地同我们扯谈起来。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种地开支大,增产不增收;经营“单打一”,劳力没处去;干活“大拨轰”,评工吵不清;等等。善各庄大队用什么科学办法解决了这些令人伤脑筋的难题呢?

靠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努力降低成本,增加农业收入。

常听人们说,搞农业油水不大,粮食产量越高,成本越大,纯收入越少。善各庄的农业生产却不是这样。80年他们农业纯收入一项人均分配即达到300元以上。这样的成绩在全国也属上乘。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首先,他们根据本队土地水源充足、低洼易涝的特点,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把水稻种植面积由74年的498亩逐步扩大到80年的1274亩。80年水稻平均亩产926斤,每亩粮食纯收入也从76年的71元上升到80年的193元,提高了172%。他们还注意生态平衡,有计划地实行粮食作物与大豆、油菜籽等轮作。如在中稻前茬种油菜籽,每亩产量100多斤,纯收入30多元,既可肥田,又解决了社员的吃油,80年每个社员分得食油9斤,一举数得。

农业增产要保证增收,关键在于降低生产成本。80年北京市农业支出占农业收入平均值的46%,而善各庄只有28%。以水稻种植来说,从选种、育秧到灌水、除草、施肥,各个生产环节都有精细的计算。农科院推广良种,别人怕赔钱不敢用,他们主动和农科院联系,在本队建立试验点,繁育良种,不仅保证了自己的需要,而且收入成倍增加。水稻下种,经过精选,他们每亩只用20斤,上千亩稻田光节约稻种的数量就非常可观。再如施肥,每年都要测定各地块的肥力,根据产量要求确定化肥的品种和用量。施用方法改大把扬为搂沟施肥,甚至直接施到作物根部。这样,每斤粮食的化肥开支仅为1.4分,还不到北京市平均值的1/3。

勘振堂深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严格控制农业开支的意义。他经常给社员讲开支过多分配就上不去的道理,努力使经济核算的思想深入人心。比如他们收割时,宁可花点钱用联合收割机,交售时因质量好定级高,一斤就可多收入2分钱。

靠发展多种经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安排劳动力,广开财源,增加收入。

善各庄大队在重点发展农业的同时,抓了林牧渔业的生产。几年来他们建立苗圃17亩,全队现有树3万多棵,地里林带成网,村内绿荫遮屋。育苗空档还种了大青叶、白芍等十几种药材,不仅解决了社员部分用药,还售给国家,增加收入几千元。大队建了猪场,并且自己繁殖大牲畜。76年开始利用自然坑塘养鱼,近两年新挖了两口鱼塘,放养了大量鱼苗。林牧渔业加起来,总收入超过5万元。

对善各庄富起来出力最大的还是工副业。善各庄大队73年建起一个珐琅厂,80年总收入达到51万元,占大队总收入的50%以上。79年新建了一个电器修配厂。还办了缝纫、照像、粮食加工、钉马掌等服务性事业。工副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分配,而且增加了积累。他们把资金投向农业,购买水泵、汽车、拖拉机、收割机……用现代化设备武装了农业。

多种经营的发展,为善各庄充分使用劳动力广开了门路。他们建立了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林业、畜牧、养鱼、拖拉机、大车、工业、基建等17个专业队,搞专业化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现在全大队的劳力结构是:农业、工副业和其他业各占1/3。今后农业劳力还可望逐渐减少,大多数劳力搞饭吃的局面将会大大改观。

靠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责任制,充分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积极性对生产状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管理的中心课题,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有把经济责任和物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社员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近几年来,善各庄大队逐步实行了专业承包,联系产量、产值和纯收入计酬的责任制。他们的办法是:年初,大队与各专业队签定承包产量、收入、支出、计划用工以及奖罚办法的经营合同。合同规定给专业队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同时对大队承担经济责任。专业队之间的经济往来也建立核算制度,不得无偿占有其他队的利益和劳力。

这套办法真灵。过去出工,需要队长舌敝唇焦挨门挨户地叫,后来家家安上喇叭也不大管用。现在可好,任务到组,责任到人。秋收时分别收、打、算账,分配时按合同规定保证兑现。社员们高兴地说:“干活再也不象赶老山羊了!”

80年个人收入高达1600元,夺了“状元”的水稻队男青年张源对责任制的好处深有体会,他说:“责任制便于领导,因为打不出粮来直接牵涉到你个人利益,责任心必然加强。你有多大能耐可以使多大能耐,使多大能耐可以得多大利益,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科学的经营管理,大体包括计划管理、劳动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也就是研究如何用人、使物、花钱,其根本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投资,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在这方面,善各庄大队确实摸索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办法。善各庄人民掌握科学管理的金钥匙,终于打开了富裕的大门。

一个有科学头脑的实干家

“善各庄出了能人啦!”左近的人们怀着致富的渴望,羡慕地议论着大队党支部书记勘振堂同志。

八年前,这个修长文静,少言寡语,总象在思索着什么的青年人挑起这付重担时,曾经想过些什么?他的勇气和智慧从哪里来的呢?

听着勘振堂条理清晰,有板有眼地介绍他们的科学管理方法,我们问起了他的身世和经历。这个1965年的高中毕业生,是土生土长的善各庄人。他曾经感情深沉地写道:“象爱我的祖国一样,我爱我的家乡。早在我的学生时代,看到家乡的落后面貌,就产生了回乡务农的思想。然而,大学,又象磁石般吸引着我。正当我举棋不定时,无情的政治运动帮助我作出了抉择。”父亲被打成“四不清”干部,他自然受到株连。大学上不成,还有别的路吗?他,没有自暴自弃,没有犹豫彷徨,坚定地选择了自学之路。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刻苦学习农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理论,决心用文化科学来改变家乡的面貌。他招工不走,教书又回,潜心于学习、实践。当队里交给他一点工作时,他就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乡亲们服务。他把这当作最大的乐趣。

过去善各庄是“三低,二少,一多”,即:粮食产量低,劳动生产率低,社员分配水平低;公共积累少,对国家贡献少;超支户多到占46%。28岁的青年人呵,揽下这多年整治不好的穷摊子,敢是吃了熊心豹胆?不,勘振堂不是那种哗众取宠出风头的人。没有金钢钻怎敢揽瓷器活?勘振堂自有他的道道。

当时的善各庄大队分为三个小队,勘振堂每年蹲一个队,具体帮助领导生产,以便取得第一手材料。事情也真怪,他到哪个队,哪个队的生产就能上去。三年过去了,三个队争着要他。他取得了小面积推行企业管理的经验和当领导最紧要的一条:群众的信任。75年的冬天,他主持提出了大队的十年(75—85年)规划,通过远景宣传,开阔社员们的眼界和心胸。经过半年多的酝酿,76年9月,实现了大队核算制。原来的四套领导班子变成了一套,精减了干部,集中了指挥,提高了效率。土地规划连片割方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为科学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条件。现在,他们又挑选了40多名青年,学习经营管理知识,为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培养干部。现任副大队长的张勇和马仲,分别成了水稻和小麦的专业队长兼农业技术员。各专业队的负责人和组长,70%都是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干部在一定程度上的年轻化、专业化,为善各庄大队的致富奠定了科学管理的干部基础。

哪里有一帆风顺的事呢。特别是不要忘了,勘振堂走马上任之日,正是“四人帮”猖獗之时。有人说:善各庄敢情富,人家有个珐琅厂呢!可是今天这个令人眼热的珐琅厂,当年也经历过生死存亡的斗争。善各庄大队73年建起珐琅厂,头两年赚的钱不过刚够支付外请的老师傅的工资。有人说,这不是以副养农,而是以副坑农。75年来了个“学大寨工作队”,趁着勘振堂到区里开会之机把厂子砍了,把厂里的人都轰去挖河。勘振堂回来,当即斩钉截铁地宣布:“大家都回去!我一天不撤职,厂子就得办下去!”在公社主要领导干部的暗中支持下,珐琅厂终于保住了。勘振堂敢顶,那是因为他有远见。8年过去,珐琅厂发展壮大了,一批熟练的特艺工人也成长起来了。他们生产的景泰蓝手镯等工艺品,精巧玲珑,熠熠闪光,合格率高达95%以上,畅销国际市场。几年工夫,利润从75年的7万元,滚雪球似地“滚”到51万。善各庄的社员为自己有这样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书记而感到骄傲。电器修配厂的青年业务员苑成林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他说:“搞电器修配厂是我们书记的第二手策略:万一珐琅厂不景气,这个摊儿又起来了。”“听说修半导体、电视机赚不了什么钱……”“不赚钱也要搞,为的是扩大影响。现在主要是培养技术力量,养精蓄锐。将来民用电器肯定要发展起来,书记从长远考虑,让我们先走一步。”社员们说: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带头人有没有胆识,对全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造成农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极度落后局面,使劳动生产率长期停留在十分低下的水平。连年的政治运动和多变的政策,又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在高音喇叭狂叫“割资本主义尾巴”音犹在耳的时候,提出搞包产责任制,需要相当大的勇气。78年,当人们尚在心有余悸,左顾右盼时,勘振堂便提出在珐琅厂实行定额管理,超产有奖。有的干部担心:副业奖金多了,收入多了,会不会影响农业?勘振堂耐心地向大家解释,奖金只能从超产部分按比例提取,不会太多。在劳力安排上,一般保证每户有一人在工副业劳动,并对农业劳力实行补贴。勘振堂本人则和社员们一道干,按农业劳力分配。试行结果,生产率大大提高,将信将疑的人们开始信服了。在各专业队全面推广以后,农业队的收入并不低于工副业队。结果,不少社员争着要下大田,农活成了“热门”。

善各庄人民真正尝到了科学经营管理的甜头。社员们异口同声地称赞说:“咱书记的书真是没白念!”可不是嘛,就是为了乡亲们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十几年来,勘振堂在辛勤劳动之后,一头钻进科学知识的殿堂,埋头磨砺武装自己。记者在采访时特意打开了他的书柜,赫然入目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管理》《工业企业劳动定额基本知识》《流动资金简论》《会计学概论》《工业会计核算》《美国经济管理考察》《美国怎样培养管理人才》《无缺点计划》……还有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此外,他还订有《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经营管理》三种杂志。他告诉记者说,最近正准备参加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职称考试呢!

勘振堂为改变家乡面貌而献身农业的志向,钻研文化科学知识的刻苦精神,使农村富裕起来的科学本领,不是可以给广大农村青年以宝贵的启发吗?

天高地广任翱翔。党的三中全会路线为我国农村走上富裕的康庄大道指明了方向。我们祝愿善各庄人民鼓起实干和科学的双翼,向着新的高度奋力腾飞!

猜你喜欢

大队社员农业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驱猴大队
大队委竞选记
In situ synthesis ofhydrophobic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in a novelimpinging stream-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