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井有谁知国士

1981-08-20苗培时

中国青年 1981年15期
关键词:杨度袁世凯李大钊

苗培时

辛亥革命前后,杨度曾是一位风云人物。革命前,他极力鼓吹君主立宪,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效忠。革命后,他出谋划策,帮助袁世凯做皇帝,成了民国的罪人。可是,杨度的晚年却参加了共产党。一个帝制鼓吹者,居然变成了共产党人,岂非咄咄怪事!其实说怪也不怪,这正是近代中国那些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共同道路,杨度不过更曲折、更典型罢了。

宴“永乐”结识孙中山

杨度,字皙子,号虎公,后因学佛,又自号虎禅师。1874年生于湖南湘潭县石塘。父亲早亡,生活比较艰苦。杨度就读衡阳东洲石鼓书院时,成了清末大名士王kai运的得意门生。王kai运的“帝王之学”对他影响至深。

1894年甲午之战,中国被日本打败,所谓泱泱大国的纸老虎形相被彻底揭穿了。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902年到1907年,杨度也三次到日本留学。他亲眼看到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实行君主立宪,很快就变成了强国。他认为中国的国情和明治维新前差不多,也可以保存皇位,由汉人中的“有为者”出来组织责任内阁,使中国富强起来。

1905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筹组同盟会,设宴永乐园,招待杨度,力劝杨度人盟。两人畅谈终日,各抒己见,杨度认为革命破坏性太大,中国已疲弱,不堪服猛药以召速亡,所以主张向英、日学习,搞君主立宪。孙中山认为清统治者已不可救药,因此主张革命,推翻清政府。最后,两人谁也没有说服对方。杨度说:“我们两人的政见不同,但都是为了救中国。我们不妨各行其道,将来无论谁成功,都是中国的幸福。我成功了,希望先生帮助我,若先生成功了,我就废弃我的主张,帮助先生。共力国事,以期来日吧。”

倡“筹安”拥戴袁世凯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他们游山玩水,走马看花,可为了装潢门面,还要向清政府写一份奏报材料。有人提议让住在日本的杨度代笔。杨度觉得这是实现自己君主立宪主张的大好时机,也就满口答应。五大臣游历回来了,杨度也交了卷。从此,杨度在官场也就小有名气了。

1907年,杨度从日本回到湖南。野心勃勃的军机大臣袁世凯,为了植势弄权,便以访求人才为名,和另一名军机大臣张之洞联名保荐杨度,说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结果杨度被封为四品京堂的官阶,做了宪政编查馆的提调。杨度万分感谢袁世凯的知遇之恩,从此,在政治上与袁世凯结下了亲密的姻缘。

1908年,慈禧太后病死,袁世凯的靠山倒了,被赶下了台。一些趋炎附势的人怕受牵连,不敢再和袁世凯往来。杨度深知袁世凯羽翼丰厚,只要气候一到,便可东山再起,和袁来往更加密切,并且成了袁世凯的亲密谋士。没想到,武昌起义后,清王朝被推翻,杨度的君主立宪计划也就破产了。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凭借他手中的军事实力,篡夺了革命果实,当了民国的大总统,还想当皇帝。杨度想,只要袁世凯登上大位,他实行君主立宪的机会就到了。

为了给袁世凯做皇帝制造舆论,他写了一篇两万多字的《君宪救国论》,恨不能一口气把袁世凯吹上皇帝的宝座。袁世凯看了这篇文章极为高兴,说这是“至理名言”,亲笔写了“旷代逸才”四个大字,制成匾额,赐给杨度。杨度的拥袁活动更积极了。1915年8月14日,杨度联络孙毓筠、严复等六人,“以筹一国之治安”的名义,成立了帮助袁世凯做皇帝的第一个政治团体——“筹安会”。他们发表宣言,通电各省,起了倒转历史车轮的作用。在举国的声讨下,袁世凯只当了83天洪宪皇帝,便倒台了。杨度因为倡导“筹安会”,被列为罪魁祸首,通缉拿办,他只好逃出北京,避难青岛。他的君主立宪计划,又一次破产了。不久,张勋搞复辟失败得更惨。

杨度为了实现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呼号奔走,力竭声嘶,到头来一事无成,反而遭到全国人民的唾骂,落得个“帝制祸首”、“民国罪人”的下场。他回顾这段历史时说:“一败于前清,再败于洪宪,三败于复辟……予于君宪三败之后,自谓对国家对主义忠矣,可以已矣。”他深深地感到君主立宪不适合中国国情,此路再也走不通了。

新的出路何在?杨度看不出来。于是他转而信佛,披发入山,暂时离开斗争旋涡,静观事态的发展。

履诺言解围助中山

1922年春,孙中山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当革命军进军到江西南部时,陈炯明在广州乘虚叛变,吴佩孚与陈炯明呼应,准备进军江西,消灭孙中山的革命力量。这时,孙中山处境很困难,他派刘成禺北上入京,设法解围。刘成禺找到杨度,说明来意。杨度慨然应允:今天我可以实践永乐园的誓约了。于是,他们仔细地商量了帮助孙中山解围的策略。在座的薛大可说:“革命党呼我等为帝制余孽,非求孙先生为我辈一洗面貌不可。”刘成禺说:“先生不但为兄等洗脸,还要为兄等擦粉呢!”杨度满腔热情地说:“我绝不辜负孙先生的托付,很快就会向孙先生报命的。”这时,曹锟已经感到吴佩孚的势力急剧增长,尾大不掉,杨度便利用他们的矛盾,通过王承斌等人对曹锟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是以下犯上,不能帮助以下犯上的人。曹锟听了非常入耳,便制止吴佩孚出兵江西。这是杨度走向革命的第一个行动。事后,孙中山称赞杨度“能履行一个政治家的诺言”。

改主义奔走为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此后,工人运动汹涌澎湃,势不可当。这些都使他耳目一新;同时,军阀混战,你争我夺,又使他深恶痛绝。他在政治上又开始了新的追求和探索。他积极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并和当时我党北方领导人李大钊、胡鄂公等主动交往,频繁接触,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影响。在共产党的书刊中,在和李大钊等共产党人的接触中,他看到了希望,认识到马克思才是真正的千古圣人。一天,杨度对他的密友感慨万分地说:“时代不同了,君宪救国论已经是废话,无我法门(佛教用语)的成全大我论也是空话,现在是改持革命救国论的时候了。”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反帝爱国运动激荡着祖国大地。共产党在北京团结了许多上层爱国人士,成立了一个公开的爱国群众组织——反帝国主义大同盟。杨度通过李大钊的关系,积极参加了反帝大同盟的活动。革命洪流冲刷着他身上的污垢,也不断地推动他前进。

1926年7月开始北伐后,杨度利用他的特殊关系,暗地里为革命工作。他知道山东的军阀张宗昌与江浙一带的军阀孙传芳有矛盾,便在他们内部“造乱”。9月,杨度在济南给张宗昌献策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天与其去碰锐不可当的北伐军,不如派人与广州国民政府相约,两路出兵夹击孙传芳。张宗昌听了非常高兴,拍着杨度肩膀说:“你真不愧为张子房!”便叫杨度给广州国民政府写信,并准备叫自己的参谋长亲自去广州接洽。不料此事被张学良察觉。张学良突然到了济南,当面劝张宗昌以“团体”为重,并对杨度的朋友说:“请你转告皙子,不要乱出主意,当心他的脑袋!”

1927年4月5日,即李大钊等革命志士被张作霖抓捕的前一天,杨度在一次私人宴会上,无意中听到这个惊人的消息,便立即报告了当时我党的中央委员胡鄂公。但因时间紧迫,李大钊等同志已经躲不及了。李大钊被捕后,杨度冒着风险,奔走呼号,辗转托人,多方营救。事虽未成,他却尽了一个革命者应尽的责任。4月28日,共产党员李大钊等二十位同志被处以绞刑。李大钊等同志坚持真理,视死如归,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使杨度受到深刻的教育。杨度为了救济受难同志的家属,为了给党筹措革命经费,他甘愿卖掉自己在北京的住房,毁家纾难。他说:“今欲救人,必先救己”。所谓“救己”,就是为革命救国事业而“忘我”,“无我”。

“知国士”幸遇周恩来

1926年冬天,杨度写了一首充满激情的七律:

茶铛药臼伴孤身,世变苍茫白发新;

市井有谁知国士,江湖容汝作诗人。

胸中兵甲连霄斗,眼底干戈接塞尘;

尚拟一挥筹运笔,书生襟抱本无垠。

杨度在诗中用“胸中兵甲”、“眼底干戈”的描述,抒发自己关心时局的发展、关心国家命运的心情,希望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能进一步了解自己。自己虽然已经年过半百,白发新添,但抱负还是远大的,还打算拿出当年搞君主立宪的劲头来,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

1928年,杨度把母亲、妻子安置回原籍,然后孑然一身,迁居上海,参加革命工作,加入了党领导的“中国互济会”。同时,他又向互济会捐献了一笔数目很大的经费。

经过多年的考察,1928年,党同意杨度的请求,经党中央负责人周恩来同志批准,吸收他为秘密党员,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多年在歧路上徘徊的知识分子杨度,终于有了知音,找到了归宿!

杨度入党后,便利用他的特殊身分,到上海大流氓、青帮头子、蒋介石的“高参”杜月笙门下去当“清客”,透过杜月笙的活动,收集蒋介石的情报。杨度写一笔好字,画一手仿齐白石的画。他当“清客”,又以卖字卖画为掩护,就更容易迷惑敌人。他为党工作,勤勤恳恳,小心谨慎,是颇有功绩的。后来,有人说他加入共产党是投机,他理直气壮地反驳说:“我是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入党的,说我投机,我投的杀头灭族之机。”

杨度1932年冬病逝于上海,终年58岁。在去世的前几天,他为自己写了副挽联:

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在这里,杨度否定了自己过去信奉的“帝王之学”和佛教信条,相信救国救民的共产党不乏其人,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在逝世前几个月,特意派秘书告诉王冶秋:“筹安会六君子”的第一名杨度,最后参加了共产党。请你告诉上海的《辞海》编辑部,《辞海》上若有杨度的辞目时,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杨度在诗中曾说:“市井有谁知国士”,党了解他,周恩来同志“知国士”。保皇派的杨度在晚年成了共产主义战士,他的终身声誉也不再晦而不彰了。

猜你喜欢

杨度袁世凯李大钊
李大钊《青春》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从保皇党变共产党
杨度给儿子儿媳的赠言
杨度第二次留学日本就读学校考(1903~1907)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袁世凯: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杨度的上海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