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南国社乡的报告

1981-08-20王雨辰等

中国青年 1981年15期
关键词:自学

王雨辰等

正当南国壮乡凤凰花火红的时节,广西百名自学成才的青年云集邕城,畅谈他们一面生产劳动,一面勤奋自学的体会。在这儿,看不到颓丧的面庞,听不到诅咒的言语,而那一桩桩自学成才的动人事迹,却象一簇簇燃烧着的火焰,驱散了笼罩在青年人理想、前途上的迷雾。开拓者们走过的路,犹如臣大的推土机劈山破流而过,开出了一条可为的通途。它告诉今天更年轻的一辈:榜上虽无名,脚下却有路。

鱼峰山下小画家

柳州城美丽的鱼峰山,相传是当年刘三姐传歌成仙的地方。在这迷人的山麓,有一位27岁的小伙子叫余伟雄。他自幼酷爱绘画,整天迷在图画之中,希望长大一定要上美术学院,当一个人民画家。然而直到1977年才终于盼来了高考的机会,24岁的伟雄喜泪盈眶,夜不能寐,走东串西好不容易才报了名,在志愿书上写下“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12个大字。可是,他落选了!

当一个人日思夜盼的理想不能如愿的时候,这将是多么无情的打击呀!“我的前途又在何方?谁能给我作出回答呢!”为寄托那难以控制的感情,小余出差上北京时,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大门口站了许久,许久……最后,请同行的一位工人同志为自己拍了一张珍贵的“纪念照”。

小余默默地开始走自学的路。但最初的那些日子,他虽奋发却不悦,虽努力而不畅。真正使他感受到自学愉快和幸福的,还得感谢给他鼓舞和支持的父母与同志。妈妈体谅儿子的昼夜劳碌,关心其温饱;在邮局工作的爸爸更理解孩子的心思,为他订了几乎所有的美术期刊,又找来自学成才人物的资料给他,看。这“家庭大学”的第一课,先拨亮的便是人生意义的灯盏。回顾这段经历,小余深有感触地说:“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能进入大学深造,这无疑是失掉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但是,是否没读大学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带着这个问题去找答案,我翻阅了几十年来自学成才人物的事迹材料,使自己看到了前途,增强了为事业奋斗的信念。”

但是,自学之路是一条充满困难和压力的征途,它能使软弱者怯步,却更能磨砺英雄。寒去暑来,整整4年,小余在干好区文化馆工作之余,坚持长计划、短安排,系统地研读了美院本科的课本;实行“五分钟主义”的基本功训练,随身带着速写本见空就画;坚持“八小时以外有作为”,跨入美术创作领域。正当他呕心沥血攀登的时候,却听到美术界有人议论:“没读过美院的人想搞油画是没前途的。”当真是这样吗?小余心头又被蒙上了一层暗纱……

感谢党对自学人才的重视呵!当他看到了战士画家尚丁的油画《为了祖国的安全》,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奖时,又一次得到榜样力量的鼓舞。为提高绘画本领,他舍得一切。听说法国油画家的作品在上海展出,伟雄同他的女朋友商定推迟婚期,从婚事筹备款中拿出200元路费去专程学习。说到这儿,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之动情的。然而小余却说:“感人的不是我,而是我的画友倪根生,一位17岁的待业青年。是他教育了我:他说服母亲,卖掉自己心爱的大衣去南宁参观美展。”是呵,人们常说自学最困难的是没有老师,可是在小余的身边,随时都有各式各样的“老师”。正是这些榜样的力量,使他象一只鼓满东风的小帆,在知识的激流中奋力向上。

自修大学不仅给了他丰富的知识,使他学会把知识用来为社会服务,而且还教育他去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走这条路。在他的倡导下,柳州市一批热爱绘画的年轻人,去年3月份成立了一个业余美术自学会。19名成员中,有中学老师、工人、理发员、缝纫工、美工,还有待业青年。每逢2、4、日晚上,画友们自觉而来,由伟雄担任主讲,然后大家共同切磋绘画技艺,交流创作思想。大家以诚相待,和睦团结。每人每月交一元钱纸笔、颜料费,对两名待业青年则免费供应。学习室的主人,33岁的印染厂工人覃继尤,大家更尊他为“伯乐”和“铺路石”。凳子不够坐,他便悄悄地添置了6把小竹椅;40瓦的日光灯不够亮,他又加上只100瓦的灯泡;学习时还为大家沏好一杯杯茶水……当大家要支付这些费用时,他执意不收,并说:“我的年龄大了点,可能没有你们的成就大,但只要你们能学出来,我愿不惜一切。”亲爱的读者,当你感受到自学青年具有这样的心灵时,岂能不为之感动?

一年多来,自学会的成员们勤学苦练进步十分可喜。他们中有8个人的作品在柳州市和自治区的报刊上发表,有4个人加入了市文联,有两个人转为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在前不久柳州市青年美展评选中,他们送去14幅作品,选上并展出的就达13件。而小余呢,更无愧于父母给他起的“伟雄”这个名字,他用自己的毅力之笔,镌刻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仅去年以来,就有20几幅作品在湘、桂、黔和全国展出及发表。体现他绘画新水平的《缧丝山》,今年又获得了区美展二等奖。

烽火中的小秀才

在绿山环抱的祖国南大门仗榜乡,壮家传颂着凌氏兄弟自学的故事。哥哥朝飞27岁,73年高中毕业。弟弟朝生22岁,78届高中毕业。在他们读小学时,母亲不幸病故,只有60多岁的父亲同他俩相依为命。

哥哥77年考大学中文系不取,从此潜心自学。这不多言。单说弟弟朝生,78、79两年高考,又是连连落第。这消息一阵风似地传遍了山乡,朝生平时昂起的头低垂了!“大学考不来,只有穿草鞋。招工又不收,天生拿锄头。还是老老实实跟着牛屁股转吧!”头脑爱发热的青年若被这冷风一吹,十有八九便散了架子:是呀,农村青年真倒运,混此一世算了!然而朝生是生就的不服输,他却陷入了沉思,脑海里回响着爹爹的叹息:“过去壮家祖祖辈辈不识字,吃了多少苦头呀……”这位当年当过游击队员的老人,有着犀利的眼光,他更懂得今日搞四化,新一代文化低得难堪。于是不顾年逾花甲,经常上山打柴换点零钱供孩子买书籍和文化用品。好心的乡邻们劝说:“你老年岁大了,也该有个媳妇侍候侍候做个饭呀的。”老人家咋说呢?“这不当紧,小崽还没学到功夫最当紧。”他经常鼓励孩子说:“考不上大学莫泄气,条条山路通峰顶。”“把知识搁在肚里有什么用?你们可以学习写点东西。”因此,爹爹成了支持他们自学的靠山,一位最好的启蒙老师。加上哥哥近年来写的《捕捉箭猪关键选好地形》《巧猎果子狸》等文章在县报上发表,朝生从朦胧中更见到一线光明。

一个农村青年,又处在这偏远山寨,学习条件之差是难言的。然而朝生下的决心之大,毅力之大则更惊人。每当上山去做工,他总是背上干粮,休息时别人烧饭吃,朝生早在一边读起书来了。在入侵者的战火步步紧逼的那些日子里,目睹敌人火焚八角林,枪杀我族老,抢耕牛、宰鸡猪的累累罪行,两兄弟怒不可遏,他们亲身感受到和平环境下学习条件的来之不易。外出修战备公路,别人只带一套简单行装,朝生却又背上课本、字典和文艺书满满两书包。白天抢修公路,晚上为了隐蔽不让开灯,他便躺在被窝里用手电照着看书,看一段,背一段,每夜如此。有人说:战火烧到家门口了,还有心思读书?朝生风趣地回答:“战后更得加紧建设,不学习怎么行。”在民兵们镇守蒙云山的战斗中,朝生手提机关枪,,身背书包,同战友们痛击3倍于我之敌,由于和后勤失掉联系,两天没吃上一顿饭。但利用战斗间隙朝生仍一面搞阵地宣传,一面写下了《先烈,我们接过您的枪》《我在阵地在》等诗篇。而且写了就发表——念给大家听,使同志们得到极大鼓舞。回忆这战火中的自学生涯,朝生感慨万分地说:战争教育了我,激励了我,使我深感时间的宝贵,知识的宝贵,青春的宝贵。

朝生的刻苦自学开始结出果实了。一年的光景,除劳动出满勤外,他还写了辑录自卫反击战的诗集《血染的爱》,反映三中全会以来壮乡巨变的诗集《山乡的红花》,共计6万余字。今年3月,《人民日报》的农村漫谈栏发了朝生的杂文《油桐和木耳》后,乡里人争相传颂,“桐棉出了秀才啦!”父亲更是喜得合不拢嘴。县里文化局开创作会,兄弟双双应邀光荣出席。公社文化站用人,朝生又被公认推选。他上任后文化站空前活跃,借阅图书、辅导演唱、组织学习样样都搞。为使山寨人民及时了解党的政策,学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朝生还主编了油印小报《十万山》,不少读者还寄钱来支持,这说明群众喜欢他,需要他!

这个极普通的农村青年落榜后的两年经历,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业绩,但正是这平凡却说明了一个真理:在生活的历程中,上大学不是人生唯一的路,千万不要给自己设置路障;只要放开视野,展现在你面前的路,是宽阔的,“条条山路通峰顶”!

矢志不移的自学发明家

“自学,首先必须有坚定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信念。这样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候,在受到挫折和委屈的情况下,都不会悲观和灰心。人的一生中,将有各种挫折和委屈,但只要有这个坚定的信念,就可以置之不顾,用实际行动剖白自己的赤子之心。”这是桂林市第四机床厂青年技术员周淑一,坚持自学18年的深切体会。

18年前,满怀理想和把握报考中国科技大学的小周,听到自己未被录取的消息,他简直不相信,千里迢迢跑到北京打听原因……最后,向《中国青年》编辑部诉说自己的苦衷:“我有能力呀,为什么不让我进大学?为什么国家不用我呢?……”

大学不录取,这对一个学习成绩超群的学生来说受到的打击虽很大,然而却没有摧垮他的意志和决心。“大学读不成,也要有贡献,”小周被分配到山区高峰林场后,一边努力劳动,一边发奋走自学的路。寂静的山林,没有电影院、娱乐场,也没有商店可逛,成了他最宁静的课堂。他不顾白天翻山越岭植树、护林的辛劳,每天晚上都严格地按照课程表读书,一盏小油灯伴他系统地学习了大学的物理、化学、数学、外语。而且边学边用,参天的大树用喷雾器杀虫够不着,他动脑筋研制出使药品在空中爆炸杀虫的办法。为减轻把稻子割运回来再脱粒的繁重劳动,他又设计了直接在田里脱粒的收割机。可是,在那动乱的年代自学也是有罪的,小周刻苦学习的精神被说成是“顽固地用白专道路来对抗红专道路”,爆破杀虫法被诬蔑为“制造炸弹”,于是,“反革命”、“漏网小右派”的帽子铺天盖地而来,围攻、监视、强劳折磨得他尿血。想死吧,又不知怎么去死。有一次,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去扑灭山火,实在支持不住了,一头栽倒就再也爬不起来,心想:干脆让这野火烧死算啦!可那山火却偏偏绕过了他,小周被一位农民老爹救了回来……

活着就应对党和人民有贡献。坚信“党和国家终有公论”的小周,顶着风浪坚持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不过这时他却聪明地学会了“骗术”,充分利用反复写检查交待的机会,偷偷地学习并进行课题试验。当他从一份科技情报得知,国家急需高导电抗氧化的无氧铜时,赤子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用一个土炉子,一个小坩埚和自己配制的脱氧剂,终于炼出了这种无氧铜。经一机部和四机部有关单位鉴定,并希望广西能提供这种产品时,林场的青年们说:“周淑一的运气来了”。小周却风趣地说:“运气不会自己来,运气和机会是与自己平时的努力分不开的。”当他调区机械局技术处工作后,学习更努力了,研究的项目一个接一个,特别是关于冲天炉加料光电自动控制的论文,在《机械制造文摘》发表后,该刊又请他试译了一些英文科技文章。由于他一直在坚持学习英语和看一些英文科技资料,所以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被中国科技情报所聘为翻译文摘员。如果说这又是一次好机会、运气的话,没有多年自学的知识,又岂能碰得上呢!1977年,他的这篇论文还被编入北京工业大学的教材。一个没有进过大学门的自学青年的研究成果,竟被纳入大学的课本,这对小周该是多大的激励呵。

十几年来,他工作调动了四五处,自学却始终坚持不懈,并注意把学到的知识随时用于生产和生活。为研制一种车站、码头使用的自动志时、自动校准的电子钟,他学习钟表原理及电子技术,业余时间为群众义务修表不下一千只。他从美国的一则消息得到启发,研制成功一种灯泡保安器,可使日光灯、显象管延长寿命3到5倍。当厂里交给他研制出口冲床保护装置的任务后,小周一方面老老实实向行家请教学习,一方面认真研究比较国内外各种保护装置的特点,奋斗半年终于拿出了产品。在南宁展销会上,区领导及港商参观时,他亲自表演,将手放在模具内,以证明其可靠性。由于这种设计简单、安全,效果超过了国外的同类产品,所以荣获了设计百花奖。

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在周淑一的笔记本里,新颖的发明设想方案不下20几项。面对这勤奋自学孕育着的花蕾,周淑一告诉记者:我现在关键是多学、深学,尽可能使自己的知识再全一些、精一些,有机会这些花蕾定会早日开放的。

猜你喜欢

自学
以“三比三看”活动为牵引 推动青年干部扎实抓好党史自学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因科制宜: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自学·议论·引导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赞成《自学之友》作为重点栏目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