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警句
1981-01-01赵捷
赵 捷
警句是诗人从生活矿藏中提炼出来的艺术纯金,是诗人崇高思想、优美情怀的结晶,是诗人对社会、人生真谛的升华。警句中,常常燃烧着诗人灼热的感情,饱和着诗人对生活的真知灼见,蕴存着深邃的哲理。如果把诗歌比作高山,那么,警句便是它的顶峰。
在诗歌的海洋里,蕴藏着多少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警句明珠呵!
警句所囊括的内涵也如生活那样丰富、深广。
有对真、善、美的讴歌和赞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雄鸡一唱天下白。”(李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战士的眼睛,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郭小川)有对假、丑、恶的鞭笛和讽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方古流。”(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
有对人们的规劝、提示和勉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有对友谊、爱情、劳动、自由、真理和生命的赞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有寄寓着诗人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包涵着深刻的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陈毅)
警句能给人启示,发人深思,能激发人的情感,启迪人的
思想,增长人的智慧,指导人的生活。
古今优秀诗人,都十分重视警句的创造。陆机在《文赋》
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吕氏童蒙训》也说:
“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竦动世人。”刘勰称警
句为“秀句”:“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
秀篇》)好的警句,总是以精湛、隽永、凝炼的诗句,表达深刻的
思想,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了它,使全诗顿然神采
飞扬。因此,优秀的诗人对警句的造词遣句,总是呕心沥血,一丝不苟的。
诗的警句,有的安置在一首诗的开头,也有安置在诗的中间,或安置在诗的结尾。放在开头,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放在结尾,可以突出诗的主题,发挥“卒章显其志”的作用。但不论放在哪个部位,都要瞻前顾后,以避免损害构思的完整与统一。所以,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这就要作者胸有全局,前后联系。诗贵有警句,但不可过滥。所谓“用奇兵者,持一当百,能全克敌之功”,就是这个意思。
好的警句,来自对生活的思考、探索和发现。只有投身于生活的海洋,才能获取警句的珍珠。当然,警句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才存在。所以,不能一味地追求警句。“作诗但求好句已落下乘。”(王夫之《姜斋诗话》)这句话不无一定道理。
(摘自1981年第4期《新疆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