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歇后语
1981-01-01田秀忠
田秀忠
歇后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近似于谚语的语句,它诙谐、幽默、生动、含蓄、寓义深刻。歇后语的组成一般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采用比兴的手法,将事比物,以物比人,读起来诙谐生动,我们权称之为语首;后一部分好象是谜底,是从前一部分得到的自然而然的结论,利用谐音、同意等,一语破的,读后令人觉得妙趣横生,我们权称之为语底。比如:“菜碟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浅”,“菜碟子里扎猛子”叫语首,“不知深浅”就叫语底。一个歇后语,往往用简短的一句话,普普通通的一件事,阐明深刻的道理,令人读之上口,听之入耳,嚼之有味,记之扎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歇后语的组成和形式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抓住事物的外形和特征。如:“一根筷子吃藕——挑眼”,是抓住藕的横切面多眼的特征;“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是抓住兔子尾巴短的特征。其他如:“王八偷西瓜——滚的滚爬的爬”,“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骆驼的脖子仙鹤的腿——各有所长”等均属于此类。这类歇后语特点是,事物的外形一般比较直观,不用多加解释,人们一看就懂,浅显,通俗,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二,抓住事物的实质。如:“老虎脖子挂佛珠——假充善人”,就是抓住佛珠象征慈悲和老虎凶恶实质;“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就是抓住黄鼠狼要吃鸡的实质。其他如:“老鼠给猫捋胡子——不要命的巴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张果老卖寿星——倚老卖老”等均属于此类。
这类歇后语特点,是从事物的实质着眼,它所选取的事物是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事物的实质是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理解,所公认的。另外,从其组成来看,其语首部分往往是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并列在一起,如:老鼠和猫,黄鼠狼和鸡,老虎和佛珠等等。这虽算不上是一种规律,但这种情形较多。
第三,利用谐音。如:“瓜籽里嗑出个臭虫——啥仁(人)儿”,是利用“仁”和“人”的谐音;“钉掌的敲耳朵——离蹄(题)太远”,是利用“蹄”和“题”的谐音;“拉着胡子过河一牵须(谦虚)过渡(度)”,是利用了“牵须”和“谦虚”、“渡”和“度”的谐音。其他如:“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对着窗户吹喇叭——鸣声(名声)在外”,均属这一类。
这类歇后语的特点是不着眼于事物的外形和特征,也不着眼于事物的实质,而是利用语首所揭示的谐音,在语底里表现出来。这里所说的谐音应以普通话的发音为准,以方言的发音作谐音的歇后语,只能在某一地区的范围内流行。
第四,运用历史典故。如:“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均属此类。这类歇后语的特点是,运用历史典故来组成歇后语。这样的歇后语,每条的语首就是一个独立的故事。
从歇后语的形式上来分类,还有不少,主要的、比较常见的是以上这几类。如果从它的内容来划分,还可分为褒奖的,贬斥的,讽刺的,挖苦的等等,这里不作专门的论述了。
(摘自1981年第3期《新村》)
(插图:晓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