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掉我们
1980-07-15苏怡
苏 怡
谁都清楚边疆的生活比较艰苦,特别象我们这样的偏僻闭塞的山沟沟。不过我们认为在物质生活方面艰苦些是无所谓的,几个月吃不上时鲜蔬菜和新鲜肉,有时为油盐酱醋之类煞费苦心,这些都不是希罕事,人们也都可以忍受和谅解。想想过去,展望未来,克服一下也就过去了。但是精神生活的空虚、枯燥、单调、乏味,却实在令人烦恼和沮丧。
戏剧与我们几乎无缘,从来不敢奢想。能从收音机里吱哩哇啦听到一些片断,已是天大的满足。偶然上映一部新电影,人们甭提多高兴了,这一天可以成为真正欢乐的节日。前不久,偶而路过几位江湖客人和一只小猴,人们热情地欢迎他们,锣声一响,男女老幼争先恐后围看,每人痛痛快快掏出三角钱买票,欣赏了几十分钟猴子爬杆之类的把戏。
特殊的环境和生活,使这里许多人恋上了报刊杂志和书籍。每次来了厚厚一大摞报刊,人们就象久旱的禾苗遇上了一场甘霖,捧着十天半月前的报纸,一字一句,贪婪地读到深更半夜。为数不多的杂志被大家传阅着,人们从这些图片和文字中享受一点艺术之美,领略一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现代文明。
但是订阅杂志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许多品种也是和我们没有缘分的。偌大的一个矿区加上附近的几个兄弟单位就没有一份《科学画报》。每当看到琳琅满目的报刊广告栏里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种书刊,心中说不出来的一种滋味,除了“望报兴叹”外,我们还能怎样呢?
至于想买一本迫切需要的什么心爱书籍,更是难上加难。这里没有书店。一天看到报上新书出版消息,兴奋之余,和几位同志商量后凑齐一百元,挑选了政治、历史、文学、科技等几十种图书,满怀希望地寄给了上海新华书店邮购部,不料等了一个多月后,汇款单从东海之滨又重新回到山沟里,一本书也没有!一元汇费白白换了一张附在汇单上的无用纸条。这还是小意思,可怜几个人这一个多月的日盼夜思,临头却是一场空等,心里象被浇上一桶冰水,凉透了。从此也再不敢贸然惊动邮购部大驾了。
能不费吹灰之力买到各种书籍的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理解我们这些人的心情呢?
为此,建议报刊发行部门放宽一下对边远偏僻地区读者的限制,邮购书店也挖挖潜力,尽量照顾、方便、满足这些渴望读书的人们。我们这儿离边界不远,但仍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内,有关同志不要忘却和遗弃了我们,这就是我们唯一的最大希望了。
编者按:这封来信,感情真挚,反映的情况令人感动。现在许多出版社直接办理邮购,书店工作也有改进,苏怡同志何妨再去一试。我们办理邮购,假如不是单纯为了赚钱,那么,首先就应当照顾边远地区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