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艺评论应加强艺术分析

1980-07-15

读书 1980年7期
关键词:雕花花农烟斗

史 乘

冯骥才同志的《雕花烟斗》前些日子被评为一九七九年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品中关于花农老范对画家唐先生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他的画和雕花烟斗)赞不绝口的细节描写,很耐人寻味。

比如谈到唐先生的画,老花农说:“您的画印出过画片,俺见过,画得美呀!”

又比如谈到唐先生雕刻的烟斗,老花农更是连声赞叹:“美,美,美呀!”

冯骥才在作品中对唐先生的画没有详加描述,可是对那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雕花烟斗,却有大段的、细致的描写。那些琳琅满目的雕花烟斗可以称得上是绝美的艺术珍品:“文明世界的宝藏,人世间的万千景象,都是他摄取的题材。他的变形大胆而新奇。为了传神,常常舍弃把握得很准确的物像的轮廓;他在艺术上向来反对单纯地记录视网膜上的影像;在调色板上,他主张溶进内心感受的调子。此时,他把这一切艺术理想都实现了。”冯骥才在作品中对精妙绝伦的雕花烟斗的大段描写和阐述,不妨可以看作是一篇小型的雕花烟斗艺术特色论。可是对于如此精湛的雕刻艺术,花农老范只能连连赞之以“美,美,美呀!”却不能道出它们如何美,美在哪儿?冯骥才在作品的最后借唐先生之口,说出一句包含深意的话:“这个曾用一双粗糙的手培植了那么多千姿万态的奇花异卉的老花农,难道对于美竟是无知的吗?”回答理所当然是否定的。

劳动人民有很高尚的审美观点和艺术趣味,但是由于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象花农老范那样很难在理论上表述自己的审美观点,即使是自己喜爱的艺术品,也不容易说得出美之所在。这是千百年来剥削阶级的愚民政策所造成的。在林彪、“四人帮”疯狂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十年浩劫之后,我们发现不少青年的艺术欣赏水平与前一代相比是大大降低了,有的甚至分别不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雕花烟斗》里的老花农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只是他说不出而已;而现在有些青年,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竟分不出什么是艺术珍品,什么是艺术赝品。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文艺评论家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年同志,正确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去鉴赏文艺作品。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文艺评论往往只满足于粗线条的思想倾向的剖析、阐明,很少进行深入、具体、细致的,有独到见解的艺术分析。其实严格的说,缺少艺术分析的文艺评论,并不能算尽到了文艺评论家的责任。要极大地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其中是包括提高广大人民的艺术素养的。

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一则有趣味的小故事。去年在某大学学报上,读到著名红学家吴世昌先生与友人的一封信。信中谈的是李义山诗的评价问题。中间吴先生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听过一位老先生讲课的事。那位老先生给学生讲李义山的《锦瑟》诗,一开讲就摇头晃脑地念:“锦瑟无端五十弦”,隔了半晌,说了一声:“好!”然后又念:“锦瑟无端五十弦”,再隔了半晌,又说了一声:“好!”吴先生说,整堂课四十五分钟,那位老先生没有说出比那八个字更多的一个字。也许吴先生这段话说得过于幽默,但他意在说明对文艺作品的艺术分析是有深奥的学问的,这一点是明确的。

但愿吴先生说到的那位老先生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不然的话,作为一个文科教师,对文艺作品只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说“好!”对学生有多大帮助呢?同样,一个文艺评论家对优秀的文艺作品只停留在赞不绝口地说思想内容如何如何好,而不从艺术上分析好在哪儿,不揭示艺术美的内蕴,对广大群众又能有多大帮助?!

艺术修养高的文艺评论家,在分析文艺作品时总是通过精当的艺术分析,然后认识作品的价值。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分析和艺术形式、艺术技巧分析往往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进行的。我们读鲁迅先生写的一些“译后记”,就有这种体会。有的文艺评论甚至偏重于艺术分析,我看也未尝不可。最近读到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深感俞先生对词的分析于读者鉴赏作品大有俾益。试举他对辛弃疾的《丑奴儿》一词的分析为例,因为原词较短小,俞先生的解释也只有一条。原词是: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并没有一个典故,明白如话。我翻阅过解放以后出的几本收有这首词的词选:《稼轩词编年笺注》、《宋词选》、《辛弃疾词文选注》、《辛弃疾词选》,一般只作思想内容的分析或词语解释,对于此词在艺术技巧上的成就,都只字不提。那么请看俞先生的解释:

不识愁的,偏学着说。如登高极目,何等畅快,为做词章,便因文生情,也得说说一般的悲愁。及真知愁味,反而不说了。如晚岁逢秋,本极凄凉,却说秋天真是凉快呵。今昔对比,含蓄而又分明。中间用叠句转折。末句似近滑,于极流利中仍见此老倔强的意态。将烈士暮年之感恰好写为长短句,“粗豪”云云殆不足以尽稼轩。“秋”仍绾合“愁”字,如下录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这样的艺术分析,多么透彻,何等亲切,又是如此深入浅出。也许因为各书的体例不同,但我总觉得对文艺作品只分析思想内容,不分析艺术形式、艺术技巧,不能不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缺点。

应该大力提倡多写思想内容和艺术分析结合得好的文艺评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评论家自己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艺术鉴赏力,批判地吸收中外古典文艺理论中有用的养分。我国古代诗论、词论、文论乃至小说、戏曲的评点,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艺术鉴赏是极为重视的。但是由于时代的、阶级的限制,不少论著流于“玄”,一般读者不易领会。比如词论中的“婉约”、“豪放”、“清空”、“质实”、“潜气内转”、“疏快”、“致密”、“沉郁”、“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隔”与“不隔”等等,都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道白的。我们的文艺评论家则应该写出能为广大群众所能理解的、深入浅出的评论,从而达到提高群众艺术修养的目的。一旦广大群众的艺术鉴赏力提高了,那么一些庸俗浮浅、粗制滥造的艺术赝品就会逐渐失去市场。而对青年文艺工作者来说,为使作品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也要在艺术技巧上多下功夫,增强艺术性。那么评论家在进行文艺评论时,多谈些艺术分析,也会受到青年作者的欢迎。

希望出版社、杂志社多出有见地的艺术分析的书刊、文章。我们的文艺评论千万不要停留在如某些小说的“出版说明”中常见的“构思新颖”、“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流利”、“富有诗情画意”、“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之类的开中药铺了。

猜你喜欢

雕花花农烟斗
树干雕花
烟斗大了不怕丢
价值连城的烟斗
情人节
大侦探辛巴狗
纸杯变身雕花椅
花农
苏州的雕花楼
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