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农场考察报告(一)/铁牛新传
1978-08-17彭辛岷
彭辛岷
学校门口贴出一张淡绿色的海报:
“高二甲班定于今日下午二时举行‘明天农场考察团汇报大会。地点:大会议室。欢迎全校老师同学光临指导。”
同学们都围上来了。怎么回事呀?“明天农场”?谁去考察了?——走,快去听听!
原来事情是从不久前的一场辩论开始的。辩论的焦点是:现代科学技术能不能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怎样应用?
姥姥家在乡下、一向以“农村姑娘”自居的李江平是一派论点的主将。她激动地宣称:“农业生产决不只是打打土坷垃,农村对科学技术也是广阔天地。各门学科在那里都可以大有作为!”
“慢着,高能物理用得上吗?”带眼镜的“教授”王光不以为然地问。
经常幻想第一个登上水星的方冬生也跟上来:“照你那样说,宇宙航行技术在农村也可以大显身手罗!”
团支部宣传委员刘抒的道理多一些。她列举了农业需要机械、电气、化学、水利等多方面科学技术。但是,身上经常沾满油污的“校车义务修理工”陈虎却说:农村怎能和工厂比,在那里用的都是些陈旧的笨家伙,根本算不上现代化科学技术,那是四十年代的老东西罗!
两派意见相持不下。倒是班上年龄和个头最小的,爱同虫啊鸟啊打交道的石丁,出了个好主意。他说,全国不是有好多农业综合试验基地吗?把我们的问题写封信问问不就得了。
团支部考虑后,决定派出一个考察团去参观访问,寻求问题的答案。支部书记张健锋为团长,团员有王光、李江平、秦学、刘抒、石丁……都是各行各业的“未来专家”。
他们去考察的农业综合试验基地就叫“明天农场”。现在,考察团满载而归了。
这个“明天农场”是个怎样的去处呢?汇报开始,张健锋热情洋溢地作了一番介绍。
那原是一片大沙漠的边缘。过去荒无人烟,连野生植物都很稀少。可是,建场后人们用大寨精神加现代科学技术,向自然开战,改了天,换了地,开辟了水源,征服了流沙,营造了林带,把莽莽荒原变成一片沃土,建成祖国又一个巨大的商品粮和副食品生产基地。
在那里工作的有各门科学的科学家、技术人员,进行着大规模的研究和试验示范,探索现代科学在农业上应用的途径,创造出不少奇迹般的成果,从而使这个场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赶上和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是一个现代化的农业科学实验中心。这是多么激动人心啊!它不正是明天我国农业的缩影吗?!
考察团的成员开始报告他们的见闻了。第一个发言的是陈虎。噢,他不是讥笑过农业四化用的是“四十年代的老东西”吗?现在他又会怎样说呢?
同学们都知道,我是一个机械迷。说起农业机械化,我想,不就是“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吗?哪能同现代化工厂比,大工厂那才是个机器世界呢!想不到,在广阔的田野上,还真有另一种机器世界!
看铁牛去
“明天农场 ”的机械化程度,一点也不比咱们这儿的大工厂逊色。农林牧副渔各项生产中,从田间作业到产品加工,连摘葡萄、拣西瓜什么的,全部是机器操作。现代化的动力机、推进器、工作机具,现代化的传动方式、控制系统全用上了,正在由全盘机械化向电气化、自动化过渡。看得我眼花缭乱,喜得我合不拢嘴。老实说吧,连我也不知不觉地跟着那里的机械专家们,爱上农业这一行啦!
我这么说,同学们可不要误会,以为那里遍导都是机器,“车如流水马如龙”一般地热闹。我们到达的当天,场里安排大家休息。李江平坐不住,邀我们几个人看“铁牛”去。走了一个多钟头,穿过两个大耕作区,甭说“铁牛”的影子,连一点机器的声音也没听见,田地里静悄悄的。后来我们才知道,农场机器虽多,但土地更是辽阔。几千亩耕地才用一台拖拉机,一亩地摊到几斤钢铁。这么少,还算高度机械化吗?当我们终于看到了“明天”的“铁牛”,这个问题才找到了答案。
那是在一片望不到边的已经成熟的玉米地里,一台牵引式联合收获机在工作。它又高又大,洁白漂亮,乘风破浪地在庄稼的海洋里驶过,看起来好象西湖上的大型游艇,速度差不多能赶上市内公共汽车。它的割台足足十米有余,象一把大理发推子,不一会儿就推出半边光头。在它那大肚子里面,摘下的棒子受到强烈的超声波冲击,籽粒被剥离下来,送进微波一真空快速干燥器。微波振荡深入到玉米粒内部,把水分驱赶出来,立即用真空泵吸走,粮食在常温下迅速干燥了。秸杆切碎了匀撒在地面当肥料。收获机开到地头,胀鼓鼓的大尼龙粮袋一个一个地滚进运输车箱里。
远处,我们又看见一台联合耕种机在割光的茬地上奔跑。拖拉机的屁股上挂着一长列犁、耙和十多米宽的播种机。它可真够忙的,耕地、整地、开沟、施肥、除草、灭虫、播种、复土、压实,全套农活一揽包干。这两台机器,生龙活虎似地干了不到一小时,百八十亩地就收得干净利落,耕得地平草净,种得土松种匀,达到了精耕细作的标准。
少耕高产
上面这些细节,是从收获机上跳下来的那位姓王的青年同志告诉我们的。他知道我们的来意以后,热心地给我们当了半天义务解说员。他说,一茬庄稼,从种到收,两台机器只跑这一趟,任务就算完成了。有些耕作区实行免耕法,只把种子破土埋入,其他地方都不犁翻,减少土壤的破坏,不但省工,而且能增产。
李江平不愧是“农村姑娘”,瞪着眼,提出一连串问题:间苗补苗怎么办?
这个问题可以说不存在。每一粒种子都是经过严格精选和处理过的,发芽几乎是百分之百地可靠。在种子车间里,已经把它们单粒地固定在种子片或种子带上面,并且携带上少量种肥和刺激萌发的生长素。用精量播种机按标准的行株距和深度播进土中,每亩长出多少又齐又壮的苗,完全符合农艺师的规定。
追肥、除草和防治病虫害的工序呢?一般也不需要。播种同时施放了长效的化肥、菌肥、农药和除草剂。例如,吸附在离子交换树脂里面的复合肥料,可供作物根系在整个生长期慢慢吸收;与高分子聚合物拼合而成的选择性除草剂,有效期一百多天;塑料微囊农药,也会逐渐地释放出它的有效成份。如果它们还
不能解决问题,那就由喷灌滴灌系统或飞机追施。
力量的源泉
我们回到收获机身边一看拖拉机铭牌,好家伙,“三百千瓦”!耕种机四百千瓦——差不多五百匹马力!用得了这么大的力气?经小王一讲,我们明白了:“明天”的机械化不是片面追求机器数量,而是向大型、高速、宽幅和综合作业发展。增大马力主要是给新型农机具的活动工作部件提供更多的能量。为了适应山地、水田作业,“明天农场”也有各种型号的中小型农机。但比起我们这儿同样块头的机器,功率和效能都要高得多。
我问小王:“这台拖拉机用的什么型号柴油机,噪音和振动多么小啊!”他说用的是电动机,我感到非常奇怪。这里空中既没有纵横交错的输电线路,地上也没有长长的电缆尾巴拖它的后腿,电从何来?小王在机身一旁打开一块盖板,我们看见了里面安放着大块的高能蓄电池——锂—硫电池。它的蓄电能力比普通蓄电池高几十倍,充电一次,就可作业一天。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的化学燃料电池,在“明天”的农机上也投入实用。氢和氧化合成水时放出的化学能,直接变成电能,总效率提高到70%左右。
在“明天农场”,老资格的内燃机并没有被淘汰,但是它们不得不继续接受现代技术的改效能大大提高。根据“明天”的能源结构特点,这些热力机从单一的烧油,变成用酒精、液体甲烷和氢作燃料。听说正在研制用作农机动力的微型原子能反应堆呢!造,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柴油机采用涡轮增压冷电点火;汽油机由直线往复运动的活塞,改变为圆周运动的旋转活塞发动机,
铁牛的“腿”
当我得知“铁牛”的力气如此巨大,禁不住朝着“牛腿”的部位看了又看。我知道,任何车辆动力机的功率,都要通过一定的推进器才能发挥作用。“明天”的铁牛大型、高速、负荷重,象汽车那样靠后轮推动,难免打滑、下陷,行走艰难,用坦克那样的金属履带,势必笨重迟缓,机动性差。可是这块地里跑着的,还是那两种形式的推进器,怎么承担得了?
唔,不对。这里的车轮、履带和普通的不同,它们兼有对方长处,避免了各自的短处。
这台收获机的牵引机,四个轮子,前轮和后轮一般大。它可不象汽车前轮那样被动地让后轮推着跑。它本身也是推进器,由动力机带动——一这叫四轮驱动型。据小王说,它比二轮驱动能多发挥20-30%牵引力,在坡地、软地作业和翻越障碍的性能也改善很多,兼有履带式的优点。我蹲下去仔细观看那四个轮子。糟啦,怎么轮胎全瘪气了?
小王笑了,说:“这种低充气压的轮胎,生来就这么个泄气相,它是向履带学来的!”是呵,它特别宽,接触地面部分压得扁扁的。这样,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减小了,牵引力却增大
了,效率并不降低,很适合在海绵地上作业。”
带耕种机的那台履带式拖拉机,也向轮式学到了不少东西。它抛弃了那付笨重的金属履带,换成了充气的橡胶履带,兼有了车轮的长处,并且获得了在现代化道路上的通行证。
“明天”农机的“腿”型是丰富多姿的。六轮、八轮、十二轮驱动的都有。我们还看到了完全没有“腿”的、旱地水田到处能通行的农机——气垫车。那天我们搭乘那台充气履带拖拉机,开到一条人工河边,它一头冲下去了,吓了我们一大跳,刘抒都叫出尖声来啦!但它却没事一样,轻盈平稳地贴在水面上驶到对岸。原来它是一种两用混合型行走机构,履带之间形成的气垫,支持了它70%的重量……。
灵巧的“手”
对于高速作业的大型农机,刚接触时我们的疑问真不少。我想,那么庞大的机器,传动系统该有多复杂,运转起来该有多不灵便呀?!
对于“明天”的铁牛,“其笨如牛”的话不适用了。各种电子传感器赋与它灵敏的知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电动—液压系统是它的神经、血管和筋腱,把全身上下联结成一个精巧和谐的有机整体,比机械传动系统简单、方便、灵活,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变速,也不受“档牌”的限制,快慢随意调节。
作业机具作为一种附加物,被动地让拖拉机牵着鼻子走的时代已成过去。它们从液压传动系统获得力量,就像是“铁牛”长上了许多灵巧的“手”,积极配合前进的步伐工作起来。就以犁来说吧,它们完全不象自己祖宗的模样了。旋转犁会一边前进一边转动,主动向土层进攻,大大提高快速整地的质量;变速犁会随着机组速度的变化,自动调整犁壁翼角,以减少高速耕作的阻力;气压犁,从犁壁上喷出压缩空气,推开土垡,使牵引力少用一半……
既要高速度,又要精耕细作,也因采用电子—电动—液压控制系统得到切实保证。只举几个例子。耕,长排的多铧犁由耕深传感器和液压控制,能自动调节入土深度,每个犁的耕深始终一致。种,光电管一粒粒地计数着播出的种子,依照速度计的信号,严格控制种子落下的快慢,无论机行快慢,株距都是同样准确。收,脉冲探测器不断探索着与庄稼的距离,控制收获机始终紧挨着边行行进,保持满幅收割,比一般手操纵能多割20%面积;电子器件还监视着籽粒损失的程度,如果超过精收细打的标准,就会自动减低前进的速度,确保丰产能够丰收……。
轻松愉快的劳动
这样复杂的“铁牛”,开动它恐怕不那么容易吧?这样多的工作机具,装卸它也就够累的吧!事实也解除了我的这些不必要的顾虑。
驾驶电—液操纵的农机,比我们开汽车省力得多了。一不需要吃力地转动方向盘,二不需要使劲地踩离合器、挂档,轻轻那么拨一拨、按一按就成。别看它那么一大堆农机具,却象火车车厢联结那样简单,两下一碰就自动地挂结上了。作业完毕,只消一两分钟,宽大的机组折叠成了长条形,可以拖着在田间公路上飞跑。有的机组还用不着经常挂呀卸的,各种机具都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的,机架转动一个角度,就换了一种机具作业。
说真的,那个驾驶室可美极了。确保安全的特种合金钢悬架结构,装着随光强变化的光色玻璃窗,空气调节设备送出湿润的凉风。液晶仪表盘闪烁着数字和图象,无线可视电话和基地保持着联络。减震和减噪装置也是顶呱呱的,开动以后,不颠不簸,不吵不闹。
同学们,“铁牛”武装了“明天农场”,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明天”的铁牛。“明天”这样的田间劳动,依我说,简直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