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学校育新人
1965-08-20房文光殷之慧
房文光 殷之慧
在山东省临淄县西关的绿树环抱中,有一所由普通民房改建的校舍。每天清晨,这里就响起嘹亮的歌声和琅琅的读、书声。下午,从学校大门走出一队队学生和老师,他们扛着锨、镢,推着小车,走向生产基地、农场、园艺场。石灰窑上升起一缕缕浓烟,校园里打铁声、锯木声响成一片……这个既象学校,又象工厂、农场的地方,就是以培养心红手勤、能文能武的新人而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热爱的城关公社农业中学。
学校办到了贫下中农的心坎上
踏进校院,我们就看到一个个教室里都坐满了脸色黑红、衣著朴素的青年学生。据校长张士贤介绍,这所半耕半读的新型学校是在一九五八年建立的。全校现有二百四十二个学生,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贫下中农的子女。
在这所新型的学校里,学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劳动。学校按照农事季节,实行农忙放假、农闲上课的办法,让学生一年有四个月的时间回生产队参加劳动,帮助家庭增加一些收入。平时,还可以在校进行适当的勤工俭学活动,以解决自己的学杂费用。学校从创办到现在,始终坚持这种半耕半读的教育制度,每到春播、麦收、夏锄、秋收的大忙季节,学生们都回到生产队。农忙一过,按规定日期,马上回校上课。
我们访问了几个贫农家庭的学生,都满口称赞半耕半读制度好。他们说:“不这样,俺们根本就不能上学!”高三学生王江亭说:“俺家里七口人,只有父亲和妹妹两个半劳力。可是我利用假期在队里干活,年年实干劳动日比妹妹还多,这样,既照顾了家庭收入,也保证了我的学习。我的六年中学生活,就是这样在边劳动边读书中度过的。”而在旧社会里饱受辛酸的老贫农讲起来就更感动人了:南门大队老贫农高秀美对党充满了感激的心情说,“女儿秀英小学毕业那年,家境正困难。上全日制普通中学吧,花钱多,家里又缺劳力;不上吧,俺祖祖辈辈没个识字的。毛主席来了,俺总愿意孩子多识几个字,将来好为大伙多办点事儿。千好万好说不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好,就在这个骨节眼上,公社办了农中,俺就把秀英送进了学校。她念了三年书,没花家里一分钱,还逢农忙假就回队帮俺干活挣工分。去年秀英毕业回来参加生产,还当了队里的会计和团支部书记。俺看农中确实好,又叫她两个弟弟也去上。俺这世世代代‘睁眼瞎的贫农户,一下子有了三个中学生。俺真不知怎样感谢毛主席,想出了好法子,把学校办到了俺贫下中农的心坎上了。”
学校办到了贫下中农的心坎上,不但附近的贫下中农争着把孩子送进学校来,就是远到二十里以外的路山公社太平庄老贫农石象镇、张王庄老贫农鲍怀松,也亲自把孩子送进了农中。农中,满载着党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为他们子女的文化翻身,为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教师的办公室里,摆满了教学计 划和教师们自己编写的各项课程的补充教材。从这里面,我们看到了这所新型学校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打开教学计划,首先看到的是学校根据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和农中特点所设立的专门课程:初中、高中都设了政治课,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在文化和技术课方面,初中除了有普通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还设立了农业技术课;初二以上年级设立了物理化学和农业机械、畜牧兽医等课程。在这些课程中间,还包含了在普通中学看不到的丰富的教学内容。政治课程表上,有毛主席著作选读,《新式农民董加耕》《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等内容;数学课有农村实用数学、珠算、会计;物理化学课有电学基础知识,农药、化肥使用方法;语文课增加了《农村应用文》、《生产杂字》等补充教材。在农业知识、农业机械课方面,又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需要,补充了农村机电、拖拉机讲义,小麦栽培、黄烟栽培和农村卫生等十几种教材。
第二堂课上课铃响了,学生们又坐进了教室,秩序好极了。初二班是语文课。初三班上数学。初一班的小同学正在上政治课,学习《为人民服务》。只是高三教室里空洞洞的,一个人也没有。教导主任王老师告诉我们,他们这堂课是农业机械,同学们刚刚学完“简易配电盘的安装”,正好西关七队在安装一台电动机浇麦,教师就带着学生实习去了。
在一片绿色的麦田里,我们看到公社电器安装组的技术员正在指导着学生爬洋灰电线杆哩!他一边向学生讲解要领,一边做示范动作。接着,男学生、女学生和这堂课的教师徐有亮都爬了上去。接好电线,技术员又指着实物,向学生讲解电动机部件,告诉学生这是直流表,那是互感器,它们之间的铜线应该怎么接……休息的时候,徐老师告诉我们,学校采取这种教师、技术员、学生三结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到的文化技术知识,一般都比较扎实牢固。农业机械课这样,其他课程也是这样。学生们在植物保护课上学了“小麦锈病”,教师便带领学生到生产基地和农场去实地查绣,观察小麦锈病的特征。在当地庄稼发生病虫害时,教师就及时讲授“病虫害防治”,学生学完后,立刻投入到群众性的灭虫运动中去。一面帮助生产队灭虫,一面进行实习。学习了“猪瘟防治”后,就到兽医站去实习,到屠宰场去用即将宰杀的牲畜练习注射技术。徐老师笑着对我们说:“全县不少业务部门的技术员中,差不多都有我们农中的兼课老师,田头、机房、屠宰场,都是我们农中的课堂。”
这种生动活泼、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毕业出来的学生,一走上岗位,很快就能把所学到的技术用到实际中去。高中毕业生徐连吉,在农中学习了短短几年后,回到队里不久,就在生产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他所在的官道大队,过去谷子钻心虫为害很大。他回去后,根据在农中学到的农业知识,和老农一起研究后,使用农药防治谷子钻心虫,杀虫率达百分之九十。去年春天,队里安装水泵,机器运来了,就是没人能指导按装。抗旱正紧,社员急得不行,徐连吉在农中农业机械课上学习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就和干部、社员们一起苦战了几天,终于安装成功了。队干部见他处处管用,说要给他记上一功,他笑着回答说:“给我记功,不如给农中记功;我这点本事都是上了农中才学来的呢!”
必要的一课——劳动课
城关农业中学的课程表上,除了政治、文化技术课以外,还有一门必要的课程—劳动课。劳动,在这里并不被理解成只是解决个人生活的一种手段,而是作为培养能文能武、又红又专的新人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学校勤工俭学基地上,二三十个初中班的“红领巾”,担着一担担清水,正你追我赶地给苗圃浇水。在石灰窑的土路上,高三班的“大学生”,一溜顺地推着载满了石块的小车,正在为窑上运送石灰原料。他们从一踏进学校起,就和农场的工人、公社社员生活、劳动在一起。劳动,使他们学得了一手生产本领;而劳动人民那种大公无私,热爱集体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又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着他们,使他们逐渐成长为一个既有文化,又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我们在冒着缕缕浓烟的石灰窑上,看到了十九岁的高三班学生谭桂兰。她红通通的圆脸上,挂满汗珠,两只袖口挽得高高地拿着铁锨正在熟练地出窑呢!看上去俨然是一个够格的农业工人了。但是仅仅在两年以前,这个姑娘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儿。
一九六○年,谭桂兰初中毕业了。她一心想升高中、读大学,毕业后离开艰苦的农村,到城市去工作。第一年考高中没考上,第二年又没录取,没有办法才勉强考进了农中。开始,她什么活动都不愿参加,一天到晚抱着书本,准备来年再考普通中学。政治课上,同学们学习毛主席著作《青年运动的方向》后,畅谈自己在劳动中和工农结合的体会。当时,她却不能领会毛主席教导的深刻意义,心想: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在农村长大,吃的农民饭,穿的农民衣,怎么会不和工农结合!怎么会不革命!
夏收时,她回队参加劳动,头上几天很不习惯,老是低着脑袋不敢瞧人。一天,她在地里割豆子,刚割了半垅地,就下起大雨来了。正当她想回去躲雨时,党支部书记却冒着大雨跑到场上去抢盖豆垛。他盖完一队的庄稼,浑身已淋得精湿,又赶紧往二队场上冲去。谭桂兰感到一阵羞愧,立刻也跟了上去……
谭家大队,每年玉米到吐缨前的骨节眼上,就要遭到玉米螟的危害。社员们急得没办法,只能干看着大片大片庄稼受糟蹋。谭桂兰在农中学习过“病虫害防治”,知道用六六六毒沙可以杀死玉米螟,经过她宣传采用后,效果果然很好。社员们看到玉米得救都高兴极了,不少老贫农看到她都眉开眼笑地说:“这下可好了,俺就盼着你们这帮年轻人快毕业回来,队里的生产可就闹得更好啦!”
这些活生生的事例,一次比一次深刻地打动着谭桂兰的心。在一次全班劳动课的总结会上,她激动地向老师和同学谈出自己的体会:“……和老贫农,革命老前辈热爱集体、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对比,我的个人主义升学目的太可耻了。毛主席在《青年运动的方向》里面教导我们说,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现在我才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知识分子只有丢掉了个人打算,全心全意为工农的利益服务,才是革命;学习工农的优秀品质,改造自己的肮脏思想,才能更好地革命,离开了这一条,不管你是什么打算,都不可能算是革命!”
从这以后,谭桂兰变了。在学校里她更加努力学习,每门功课成绩都是“优良”。假期回队劳动,起早贪黑地和男社员一样地拚命抢脏活累活干。还帮助队里的青年人办黑板报,宣传时事和农业知识,排演戏剧进行移风易俗的宣传……
劳动课,使青年人学会了生产本领,炼红了心。同时,也培养了劳动人民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高三班有个学生叫王钦。来农中以前,是个不懂艰苦爱吃爱玩的小伙子,过去上一趟街,花个五角一元不当回事。进农中后,在劳动课中,看看园艺场工人每月收人不少,却仍然穿着补钉罗补钉的衣服;看到队里的老保管,从地里回家,那怕看到洒在地上的几颗麦粒,也要拾起来攥在手心里,走一二里地放到队里的粮食堆上去。他渐渐地体会到珍惜劳动果实,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劳动人民的好品德。他说:“过去不劳动,就看不到劳动人民这些可贵的品质,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毛病。”很快地,他改正了自己乱花钱的缺点,变成了一个勤俭朴实的青年。至于初三班的于永利,他的变化就更显著了。他进农中时,只有十五岁。在家里父母也娇惯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进农中后,通过和大哥哥大姊姊一起劳动,懂得了劳动的伟大意义,于是积极参加劳动,用勤工俭学的收入解决自己的学习费用。回家时,父亲给他学习费,他拒绝说:“同学们都自力更生,我也不能依赖家庭,往后,我的学习费用不用爸爸操心了!”今天,这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巳经成为全校的普遍风尚。房子坏了,不用老师说,同学们推起小车拉来砖土,马上动手把墙修补起来;课桌坏了,锯块木板就钉好了……。学生们从劳动中懂得了创造财富的艰辛。他们说:“学校里一斤煤,一粒粮,一度电,一桶水,都是大家辛辛苦苦用劳动换来的,能节省就应该节省。”
新型学校育新人
六年来,临淄城关农中,象一座革命大熔炉,不断地为租国培养了既有文化、又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新人。从一九六○年开始,已经有三百九十四名毕业生(包括专业班)跨出了校门。除二十九名参加了解放军,二名升入农业专科学校外,绝大部分参加了农业生产。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中有十四人成了拖拉机手,十一人成为生产技术员,三十六人担任了兽医和饲养员,五十三人被选为大队和生产队的会计和记工员,十六人被选为共青团的基层干部,还有一些人担任了耕读学校和业余学校的教师。
这些毕业生,走到哪里,就受到哪里群众的欢迎。初中毕业生杜秀英回队三年,先后担任过会计、教师、团支部书记、妇女队长。每一项工作都干得很出色,历年被评为“五好社员”,去年还出席了山东省贫下中农代表会。五好民兵排长王培舜,回队后,一面生产、一面积极领导民兵,苦练杀敌本领,去年参加省民兵比武大会,荣获重机枪水上射击一等奖。群众把这些年轻人,看作是自己最理想的接班人。他们说:“农中出来的学生,觉悟高,劳动好,有技术,没学生架子。把建设担子交给他们,俺们一百个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