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式农民董加耕

1964-09-03刘朝兰穆纬铭江涵

中国青年 1964年1期
关键词:知识青年社员劳动

刘朝兰 穆纬铭 江涵

编者按:下面我们报道了回乡知识青年董加耕的事迹。与此同时,我们还发表了董加耕同志的《还乡务农日记片断》。董加耕同志在学校时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高中毕业后他毅然回乡参加了农业生产。青年同志们,你们看了董加耕同志的事迹后,不妨想一想这样一些问题:我们新中国青年应该怎样自觉地走革命的道路?参加农业建设的青年,应该怎样作一个新式农民?各个战线上的青年应该怎样奋发图强,具有革命的远大理想,同时又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我们应当怎样维护集体利益,关心群众?应当怎样和不正确的社会舆论,旧的习惯势力作斗争?同志们,想一想这些问题吧!关于这些,我们都可以从董加耕的事迹中得到启发。

“回乡务农,立志耕耘”

一九六一年初夏,苏北农村正是“黄金铺地、老少弯腰”的时候,盐城县龙冈中学高三班团支部书记、共产党员董加耕,在升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八个大字。这件事使老师惊奇了。

在老师们的心目中,董加耕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学习成绩平均超过九十六分,又是“勤工俭学”的尖兵、文娱宣传积极分子、优秀运动员。他在填表以前,热心的老师们已在私下嘱咐他了。

数理老师说:“加耕,你数理底子厚实,去考理工吧!”

语文老师把他找去:“加耕,你政治理论基础好,文笔流利,去报考新闻系吧!”

外文老师多次鼓励加耕去考外语系。

这些老师都希望这个优秀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深造。

谁知加耕却填写了一个出乎老师意料的志愿。他们不禁要问加耕:“你这个念头是从哪儿来的?”

董加耕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从小跟随父亲下田劳动,从小学到中学,由红领巾到共青团员,不论是校内校外的劳动,他总是走在最前面。每一个假期,他都不放过参加体力劳动的机会。劳动对于他已成了习惯。但是,使他决心务农的不光是这些。

加耕读高中的时期,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加耕学习过许多文件,积极参加过许多支援农业的活动,与农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曾和同学们一起,到盐城县的“小江南”去植树,砌猪圈,修公路;曾拖着船、载着行李到白荡公社去帮助农民插秧,割麦……。当他在满天星斗的夜里同农民一道抢收的时候,当他在炙热的阳光下扛着粮食同社员一道送公粮的时候,他似乎看到了工人和战士们的笑脸。他渐渐起了一个念头:青年人应当以农业为己任。

当加耕高中快毕业的时候,认识又进了一步。全县回乡知识青年的标兵、初中毕业生杨义厚的报告,深深地激动了他。深夜,他想着杨义厚的感人事迹。他想:杨义厚回乡以后,积极改革农具,改造盐碱田,改变了家乡贫穷面貌;而杨义厚自己也得到了锻炼。这是一条多么光辉的道路!我应该学习他的榜样,做社会主义第一代新农民。

加耕的志愿,有些老师不大赞成。他们认为:这么好的学生就是应该去考大学。是啊!老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加耕去考大学,继续深造,条件是很好的,经过大学的培养和将来的锻炼,是能够成为一个又红又专的科学工作者的。然而今天青年成长的道路无限宽广。加耕认为不升大学,回乡务农,同样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贡献。老师的意见,加耕一向是虚心倾听的,但这一次,他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难道我选择的道路真的错了吗?”为了寻找答

案,加耕一面复习功课,一面抽空到图书馆,翻阅了许多有关知识青年下乡的文章和文件。精读了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等著作。当他读到毛主席的指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时,无比激动,他兴奋地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正是执行毛主席的指示,这个方向没有错!”

为了表明决心,他将原名“嘉庚”改成“加耕”,又替自己妹妹“庚四”改名为“加耘”。他说:“我们的志向不是个人的长命富贵,我们要响应党的号召,加强农业,立志耕耘。”他满怀激情,向学校领导递交了回乡务农的申请书。

“只要方向对头,共产党员绝不走回头路”

在学校里,有些老师出于对心爱学生的关怀,不同意加耕的选择,于是,一场辩论很自然地展开了。

有人问加耕:“党培养你十几年,难道是要你回去扶犁拉耙的吗?”

加耕郑重答道:“正因为党的教育培养,才使我懂得,一个青年应当根据革命的需要,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第一线。解放前,第一线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现在的第一线,就是广阔的农村,我到农村去不正是党所需要的吗?”

也有人对加耕说:“青年人应该有远大理想,你的理想到哪几去了?”

加耕回答说:“我回去是为了发动群众,共同搞好生产队,我一个人这样做了,其他在农村的人也这样做,把每一个生产队都搞好了,那么,整个农村、整个国家的面貌就改变了。这怎么说是没有理想呢?我以为这个理想不算小了。”

理想、大志对青年是多么重要啊!然而,多少年来,人们对理想、大志的理解,却很少和务农沾得上边。要改变这传统的看法是多么不容易啊!何况又是加耕这样拔尖儿的好学生,现在真的要去务农了,怎么不会使有些人感到可惜呢?在这议论粉粉的情况下,一个青年学生要坚持选定的道路,是需要有很大的决心和勇气的。

有人好心地劝加耕:“大学对你培养教育不比农村好吗?还是考大学吧,不要错失良机!”

加耕说:“真正的革命战士,不是什么大学可以一下子培养出来的。我要听毛主席的话,投身到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去锻炼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接班人。”

“你这是一时的热情,将来是要后悔的!”有人又叮嘱了他一句。

加耕坚决地表示:“只要方向对头,共产党员绝不走回头路。”

不同的意见并没有挫折加耕务农的决心,他反复考虑:我选择的道路没有错,党一定会支持我的。灯下,他满腔热情地给县委副书记沈亚同志写了一封长信,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

沈亚同志支持了加耕回乡务农的愿望。临离校时,学校领导勉励他,回去后一定要不怕艰苦,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成绩。加耕也向党支部书记表示,“我向党保证:最艰苦的地方,我去战斗;我要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农业,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第一代新农民。”

加耕的正确言行和坚定决心,在老师们的心目中,燃起了新的喜悦和幸福的火花。

“跟农民站在一起我并不觉得矮小”

火红的五月,加耕怀着满腔的热情,回到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第四生产队。

一进门,加耕就奔向母亲身边,高兴地说:“妈,领导上批准我回乡种田了!”

年迈的母亲,立即收敛起笑容,叹了口气:,“你父亲过世了,指望你有个出头的日子,你这么不争气!读了十几年书回来种田,名声也不好听呀!”

加耕是体谅母亲心意的,他深知几千年旧思想的影响,使勤劳的母亲看不起农民,因此就款款地劝解着:“解放以前,我们家里没有一个读书人,要没有共产党,我做梦也念不到高中。我在学校里是好学生,没有丢妈妈的面子。我响应党的号召回家种田,名声才好听呢!”

母亲关切地望着加耕,低声地说:“农村生活苦,你受得起?”

“我们农村连续几年遭了灾害,目前是苦一些,但哪有旧社会受地主剥削压迫的苦深呢?哪有从前革命长辈拿枪打敌人吃的苦大呢?今天劳动只不过多出点力,多流点汗,只要大家好好干,日子会一天比一天更好的。”

儿子的话,母亲听了只觉得新鲜有理,但还不能完全理解,她只好依了加耕:“好吧!”

加耕回家种田的消息,飞快地传遍了全庄。

许多社员、干部,都夸奖董加耕有志气。老党员、生产队长董德甫拉着加耕的手兴奋地说:“我还以为你要忘了我们呢,回来得对,没有忘本。青年人读书后如果个个离开农村,田哪个去种!”

可是,也有好些社员向加耕投来惋惜甚至怀疑的眼光。

一个老农问加耕:“人家读书越读越远,你从城里读到家里,我看你是读书读呆了!”

“大伯,”加耕平心静气地解释着:“古话说,读书多明理,我读了书,懂了道理,才回来种田的。”

“同我们一块种田有什么出息?弄个干部当当吧!”

加耕心想:“当干部当社员对我来说,都是为人民服务。跟农民站在一起,我并不觉得矮小。”他笑着回答说:“当干部要有领导经验,我在农业上还是个小学生,你们也不会选我当干部呀!”

老农们听了都笑开了。

这些议论没有使加耕苦恼,他在日记中写道:“正确的态度是,用实际行动去改变人们几千年来对农业生产的错误看法,纠正人们轻视农民的思想。有志的青年人,不应成为落后思想的俘虏,而应成为和这种习惯势力斗争的勇士和闯将。”

“没有一犁一锄的耕耘,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耕怀着雄心壮志积极活跃在农业战线上。

他知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单凭豪言壮语,必须踏踏实实地劳动。

在大旱的日子里,他曾同社员们踏车抗旱几十个昼夜,脚底板磨出了老茧;在抢场时,他一气扛过四十几巴斗粮食,把双肩压得通红;抢种时,他接连不断地在水深及膝的田里拉犁,胃病发作也不肯休息;刈麦栽秧的大忙季节,他又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拣难活、重活、紧急的农活干,已成为加耕的一种定规。他说:“体力劳动是一座不朽的熔炉,我是一块矿石,一定要炼成不锈之钢。”

炎夏,加耕同社员们一块刨地。太阳像一盆烈火,烤得人头晕眼花,热得人透不过气来。中午,人们在田头休息,老党员董长美讲起淮海大战时支援解放军的故事,加耕听得津津有味。他不由想道:“革命战士在党的领导下打下了江山,我们这些后继人就应该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好江山。”他再也坐不住了,举起钉耙就刨起地来。

土质很硬,每刨一下,手臂都震得发麻,不多会,额头上汗珠滚滚。老农董德甫心疼地对加耕说:“加耕呐,你是个学生,没有干惯,用力不要过猛,歇歇再干。”

加耕摸摸酸疼的臂膀,也想休息一会儿,甚至还冒出过一个念头:“不如换个轻活干一下”。但是,立即被一种严厉的声音制止了:“不行。你不是说要在体力劳动的大熔炉里,炼成一块不锈之钢吗?现在温度还不太高,你就坚持不住了?”想到这里,他激动地对德甫说:“我要学习老红军,当好新农民。”

加耕抹掉脸上的汗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想道:“劳动像试金石一样,考验着每一个人,党让我们青年人战斗在农业劳动的岗位上,就是希望我们锻炼成真正的革命接班人。”

董加耕,虽然在农业生产上没有创造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可是,他的一颗红心却清晰可辨。耙田,一般地两人拉一张耙,加耕自己单拉一张。为了把水田耙得平整,别人的耙上放一只脚桶,加耕耙上放一只澡盆,盆里堆满了污泥。田里水深及膝,又粘又滑,拉着百把斤重的耙,每迈出一步都需要付出双倍力气,他一手抓住耙绳,一手拄着铁锹,眼睛凝望着前方,心里思念着英雄的榜样。突然在他面前出现了《万水千山》中的李政委的形象。啊!李政委,他在停止呼吸的前一分钟,还拖着沉重的病体,向北方——延安方向走去……革命先烈用鲜血铺成了一条革命的道路,我们就要用汗珠继续修成这条道路,使它一直伸展到共产主义……

收工的时候到了,汗水浸透了加耕身上的棉背心。他望着已经耙过的水田,感到无比轻松,禁不住喃哺自语起来:

“没有流血牺牲,就不能完成万里长征;

没有小米加步枪,就不能赶走三大敌人;

没有一犁一锄的耕耘,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劳动的意义大得很哪!”

江大伯被加耕的好学精神感动了,他把旱烟棒一磕,站了起来:“走,上船!”

“真的注定吃不得种田饭吗”

在劳动中,加耕曾经闹了一场笑话。有一天,他赶牛犁田,老牛不听使唤,站在田里不动,加耕急了,将牛鞭一甩,老牛竟狂奔起来,犁头深深地插进了田埂里,加耕用尽全身力气也拔不出来,不得已只好找来一把大锹,把田埂挖开……。从社员们善意的哄笑中,他悟出一个道理:要真正搞好生产,光凭苦干是不行的,还必须精通农业技术,学好实际本领。从此,他到处拜老农为师,虚心学习技术。

加耕去向江开阳学罱泥,他一面撑船,一面注意观察师傅轻巧熟练的罱泥动作。过了一会,江大伯让加耕试试。他高兴地将罱篙插进河底,心想:这种活路并不难,只要多使点劲就行了,想着想着,手上一用力,糟糕!罱口竟裂开了,淤泥又掉到河里。加耕急得出汗,江大伯来了气:“我用了几年的罱口,一到你手里就断了,我看你这双手只能抓笔杆,不能拿罱篙,注定你吃不得种田饭啊!”

江大伯的话真刺痛了加耕的心,他拿着那个破罱口,呆呆地望着、想着:“我真的只能抓笔杆吗?真的注定吃不得种田饭吗?不,不会拿罱篙就不能成为新农民。我难道能被困难吓倒吗?不,困难只怕有心人……。”

江大伯气冲冲地向家中走去,加耕跟在后面诚恳地央求:“江大伯,开头罱泥,没经验,请你再教教我吧!”

江大伯被加耕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心想:“我活了这么大年岁,还不曾见过这么好的孩子,骂了他不还嘴,恼了他不生气。”他把旱烟棒一磕,嘴一抹,站了起来:“走,上船!”

没多久,加耕终于成为队里的一名罱泥手。

他就是这样虚心地向老农学习,刻苦地进行锻炼,终于学会了扬场、使唤牛等许多技术活。

“不能为了爱情而放弃革命理想”

一个晴朗的秋日,加耕兴冲冲地去探望做小学教师的女朋友。他们早在学校时,就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加耕这次去,不但希望同她分享劳动的喜悦,而且想鼓动她也加入第一代新农民的行列,同自己并肩前进。

沿路行人不多,加耕走得满头大汗。他停下来,抹去汗珠,望望自己结茧的双手和黝黑的两腿,不觉微笑了起来:“她一定说我变样了!”

一见面,姑娘大吃一惊:“你到底还是没有去考大学啊?一个多月没得到你的消息,我还以为你走了呢!你现在在队里担任什么工作?”

“担任社员,负责劳动!”加耕幽默地说。

姑娘一听,叹了口气,幽幽说道:

“人家不少人都考上大学了……你平时不是很有远大理想吗?”

“大学生是国家需要的,但不能人人都去上大学。目前,支援农业生产是更迫切的革命任务,回乡参加生产就是我的远大理想。我回去的时间虽然还不长,可是已经开始体会到农村是一座大熔炉,象你我这样的青年,都应该到那里去经受锻炼……”

“锻炼?”姑娘一听,立刻答道,“我生性懦弱,去参加农业生产,恐怕吃不消,而且我也怕你吃不消啊!”

“很多农民同志搞农业生产,他们能吃得消,我也能吃得消。人总是要锻炼么,炼炼就习惯了,”加耕轻声慢语地说。“我们从书上不是也看到过吗?青年人应该做四季长青的松柏,不要当温室里的花草……。”

这个年轻姑娘响往着远大理想,但她对远大理想的了解,却和加耕多么不同啊!加耕的劝说,没能说服朋友,反而使女孩子火气更大了:“我怎么能和你比?我就是温室里的花草!”

姑娘拔出一支钢笔,往桌上一丢:“还给你!当泥腿子有什么意思!”

一阵寂静。加耕的眼光落在这支笔上。多少心事翻腾了起来!青年人谁不追求远大的理想?谁又不珍惜纯洁的爱情?但是,只有进大学,做专家,才算远大的理想吗?当你回到了农村,认清了当泥腿子,参加农业建设,也是一条光明大道时,你是放弃农业生产岗位,进大学,保住这种“爱情”呢?还是放弃“爱情”,继续坚守在第一线?青年人哟,青年人!这时,你怎样抉择才好呢?

有志青年去闯开一条新路,需要经过多么复杂而微妙的斗争啊!加耕满怀热情要使自己最亲密的朋友走上这条道路,然而,旧的思想影响?却把她束缚住了。怎么办,向这旧思想屈服而保住爱情吗?但这种爱情是否是纯洁的呢?它会不会给自已的一生蒙上卑怯的阴影呢?

“共产党员绝不能为了爱情而放弃革命理想!”加耕想道,毅然站了超来:“好吧,你不爱我这泥腿子,我也不爱你这洋学生!”

小火轮行驶在东沟河上。加耕望着两岸的芦苇、茅屋,觉得自己的心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和家乡贴近……。

姑娘送走了加耕,望着渐渐远去的小火轮,心里也是那样不平静……。

年轻的姑娘们啊!多看看新生活的前景吧!再不要让那旧思想的灰尘,遮住你青春的光辉。

决不从第一线上撤退

加耕的一颗红心献给了农村。他梦寐以求的是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是用自己的双手,一锄一铲地画一幅最新最美的家乡图。除此以外,他不曾想过别的。但是,有一天,在公社工作的堂兄忽然跑来告诉加耕,说公社党委已决定调他到邮电所工作。堂兄一再叮嘱他,今年大水,粮食减产,你刚回乡,劳动收入不多,到了寒冬腊月,吃的烧的用的都很困难,去邮电所比在家好得多。

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加耕激动不安,他想起自从回乡以后,大队曾让他担任本村民校教师,又有同志建议他迁到富裕的地区去,对这些好心的照顾,他都谢绝了。这次去不去呢?去吧,是可以改善一下个人的生活,也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可是……,加耕的思想在这儿来了一个大转弯:“我回来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起了离校时自己立下的誓言:“最艰苦的地方,我去战斗……”如今,农业生产还没有搞好,我就要从第一线撤退,这不是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拣轻担子挑吗?

第二天,加耕到公社去开会,果然党委副书记同他谈起党委决定调他上邮电所的事情。加耕十分恳切地说:“书记,我是真心真意地回乡当农民的呀!现在不要说整个农村,就是我们这个生产队的面貌也还没改变,我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这次调动,一方面是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你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书记亲切地说。

“党对我的关怀,我非常感激。不过,还是让我在农村艰苦环境里坚持下去吧!”当时在场的还有公社的民政干事,他原以加耕会欢天喜地地接受分配,听到加耕的话,突然脸红了起来,深感自己不了解这个青年人。

公社党委副书记听了加耕的话,很高兴,他说:“好!你若真有志气的话,就好好地干下去吧!”

不少的人听说加耕拒绝离开农业生产岗位,都来劝他。但是,就连母亲的眼泪,也动掏不了他的决心。他说:“现在大家都比较艰苦,如果独独我们一家比别人吃得好,穿得好,我就觉得不舒服。只有搞好农业生产,国家富强起来,我们家的日子也就好过了。”

加耕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群众,有人说:“加耕真是个好栽子!”(注:栽子即树苗,当地人们对有出息的青年的赞语。)

团结伙伴,共同前进

加耕坚守在第一线上,哪里也没有去,他说:“党号召知识青年走向农业战线,做第一代社会主义的新农民。第一代新农民的队伍是一个人一个人加起来的,我是回来站队的,怎么能离开农村呢?

但是,不是所有回乡知识青年都同加耕一般见识的。

邻近刘贯大队有三个回乡知识青年,起先不大安,心农业劳动,今年初春,他们一道去看董加耕,说出了自己 的“苦闷”:农业劳动意思不大;不会劳动,人家笑话;地方干部不培养等等。加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耐心地劝导他们,三个知识青年专心地听着,不时地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加耕最后说:“任何时代都有比较艰苦、比较能锻 炼人的地方,目前就是农村。最能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最能施展才能的地方还是农村。农村中活的教材很多,只要用阶级观点去观察、去分析,进步是很快的。我们都有理想,都有前途,理想靠踏踏实实的劳动和工作;前途要自己去争取、开辟。我们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成为革命事

业的接班人。”……

三个知识青年高兴地说:“加耕在思想上给我们支持,在行动上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我们一定要安心生产。”

现在这三个知识青年都劳动得很好。高中毕业生严文宏,社员原来说她“文不象秀才武不象兵”,现在都称赞她是“能文能武”的好姑娘了。

本庄的知识青年,更是把加耕当做最知心的朋友。十八岁的农中毕业生董步云,看到加耕热爱劳动,大公无私,立场坚定,刻苦学习,在他担任场头保管员以后,就处处学加耕,劳动、工作很出色。他说,看到了董加耕,我在农村劳动的决心更大了。

社员们赞叹道:“加耕有福不享,有钱不要,一心种田,真是‘傻子!”

“比享受使人意志衰退,比贡献使人奋发图强”

“傻子”的绰号落在加耕身上。他真的傻吗?带着个人主义眼光去看他,肯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在革命者看来,这种“傻劲”,正是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

在耕田的季节,别人拉犁,喜欢找身强力壮的人合伙,而加耕却招呼那些体力较弱的男女社员到自己犁上来:“我们合用一张犁,你们有力气就拉拉,没力气就扶扶。”加耕自己,整天地拉主犁。天天如此,他难道不怕累吗?难道不想换换班吗?当然,在他思想深处,多少有些波动,但是当他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应该体贴和关怀阶级兄弟时,一切杂念都消失了。收工以后,他和弱劳力记下了同样的工分。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给自己多记点,他回答说:“我年轻力壮,理应照顾他们,我拉犁时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他们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怎么好去计较报酬呢!”

在讨论分配补助粮食的生产队委会议上,加耕坚 决地拒绝给他家补助粮食。他说:“我家生活虽然苦一些,但还能过得下去,把补助粮分配给更困难的社员吧!”有人问加耕:“你怎么净做傻事?”加耕说:“比起雷锋,我做的‘傻事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我觉得共产党员不应当要人照顾,而应当千方百计去关心别人。”

加耕渴望着对集体对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去年秋天,几万斤粮食刚运到场头上,突然刮来了十四号台风,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加耕这时担任场头保管员,日夜守在场上。漆黑的雨夜,他坐在高高的稻囤上,顶着稻草,巡视着四周。他只有一个念头:“粮食就是社员的命根子,决不能让它受到一点损失。”头上的稻草,能遮多少风雨?他的衣服淋湿了,加上深夜的寒冷使他全身发抖。第二天清晨,别人疼爱地责备他:“加耕,旁边就是队房,为什么要在稻囤上受这个罪?”

加耕揉了揉熬红的眼睛,说道:“我是个散光眼,躲在棚子里看不清楚,还是坐得高一点好!”

就这样,他吃在场上,住在场上,度过了几十个紧张的昼夜。

中秋节下午,加耕回到家里拿米做饭,妈妈抱怨地说:“你日晒夜露,整天在外头吃苦,家里一头小猪死了,你也不管!”

“妈,我保住了三、四万斤粮食,这是一件大事,死了头小猪,有什么不得了呢?”说完,他提着粮袋子飞快地跑了。

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加耕却在场头的稻囤旁边度过节日。

秋雨仍然不停地下着。尽管地势较高,场头还是常常积水,加耕正在一勺勺地舀水,妹妹加耘气急败坏地涉水跑来:

“哥哥,我们屋后的墙都歪了,水再涨上来,房子就要塌了,妈叫你回家呢!”

加耕全家住着祖传的两间小茅屋,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加上连日暴雨的冲击,确实很危险。“回家修房子,还是继续守在场上?”加耕毫不迟疑地作出了决定:“不行,粮食是全队的财富,是明年生产的基础,我是场头保管员,决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

可是,当他看到场头上的队房在暴雨袭击下将要倒塌的时候,心焦如火,他一股劲游过暴涨的河流,爬到近两文高的暂时不用的洋风车上,拆下了两付义子,把队房顶住。事后,有人问加耕:“风车旁边就是大河,你爬上去,不怕暴风把你刮到河里?”

他笑了笑:“当时我根本没有想到个人的危险。”

暴风雨过去,粮草分到了社员家里,队里的人关切地劝加耕:“你确实该另起新屋了,向队里借一点草吧!”

“不!”加耕沉稳而坚决地说:“稻草还不富裕,先尽社员用吧!”

过了一年,又是秋收时节,起新屋的人更多了。人们问加耕:“这下你该修修屋子了吧?”

“不!”加耕依然沉稳而坚决地答道:“我的房子还可以凑合着住,还是先尽别人修吧!”

茅屋虽然破旧,但却使人一眼就看透,住在茅屋里的人的思想面貌是崭新的。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是一味追求艰苦,不想幸福,而是通过艰苦的斗争,从斗争中求得真正的幸福。”是啊!人的生活是多方面的,精神生活是主要的,只要思想对头,一心为人民,哪怕物质生活再差些,也是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

红色宣传员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现象,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微不足道的,而不予以注意,可是董加耕在这些所谓小事上想得很远……。

有一天,加耕同几个社员去缴公粮,自己随身带了两斤米。船行很久,他发现有的人没有带粮袋,急忙问道:“你们不带口粮吃什么呢?”

他们笑了:“船上这么多粮食,还怕没有吃的?”

“集体的粮食,我们不能用。”加耕劝阻说。

“好,我们不吃队里的。”

在向国家仓库里倒粮食的时候,加耕发现有两个社员没把粮食倒净,很显然是想拿这些粮食煮饭吃。加耕懂得,有些农民还存在着自私自利思想,算盘珠子总是往自己家里拨。几斤粮食数目不大,但这种思想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于是加耕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交公粮是爱国的行动,集体的粮食不能多吃,国家的粮食更不能多占呀!”

那两个社员终于听从了加耕的劝导。现在他们队里送缴公粮的社员,都是自带口粮。

收割的时候,田里遗留下一些麦穗,有些小孩拿到自己家里去。加耕看到以后,就把孩子们组织起来,亲自领着他们给生产队拾麦穗,这件事又有人看不惯:“这么大的人跟小孩顶什么真?”加耕说:“不,集体主义思想应该从小、就培养起来。”

加耕就是这样认真地坚持着社会主义思想阵地。他常利用田头休息或会前的空隙时间给社员们读报,讲时事,谈政策。他整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党的关于建设人民公社的具体政策原原本本逐条逐句地念给社员们听。社员们兴奋地说:“听了毛主席的真经,我们的眼睛更亮了,干劲更足了!”

加耕和社员们同甘苦共奋斗,使队里的生产一年比一年好。粮食产量去年比前年增产百分之二十二,今年又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十四。集体经济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老农董桂喜,过去常爱外出搞点个人收入,不大参加集体生产,这两年,在加耕的带动下,成为队里的劳动骨干。他逢人便说:“我相信加耕的话,只有把生产队办好了,大家才有出路。我现在哪儿也不想去了。”

董加耕成了社员的贴心人。他从回乡以来,共受到十一次表扬和奖励。去年冬天,又当选为生产队长,同时还担任着公社人民代表、党支部监察委员等职务。社员们赞誉他是“好社员,好干部,好党员”。周围许许多多知识青年提出,要以他为榜样,努力劳动,自觉地锻炼。

加耕,当他看到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丰饶无垠的原野,茁壮的秧苗,纵横的河流,新式的风车,工作着的抽水机和水泥船,越来越壮大的新式农民的行列……他不禁为祖国,为个人,为所有的自己的同辈感到骄傲:“我们有着一个多么灿烂锦绣的前程啊!”

毛泽东思想照亮了知识青年前进的道路

亲爱的读者,这篇关于董加耕的报道就要结束了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地探索过这个问题:和我国的许多青年一样,董加耕从小在党的关怀和哺育下长大,受着悠久的革命传统的熏陶,和无数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的感召……那么,为什么和有些同辈赛比起来,他的风格更高一些?进步更快一些?从他的教师、同乡、同学……的谈话中,我们渐渐地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是的,许多青年都懂得:要革命,就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而加耕是更自觉地这样做。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董加耕在生活中就学习着做一个张思德那样的人;毛主席号召大家向雷锋同志学习,加耕就努力做一个雷锋样的“傻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永远言行一致,董加耕认为这就是一个共产

党员做人的最根本的方法。

在加耕的生命中,“劳动”二字闪耀着无比灿烂的光辉。他的童年是在半耕半读中度过的,从初中到高中,他是全校有名的高材生,同时又是勤工俭学的模范。每个假期,每个星期日,甚至每隔三五天,他都从事体力劳动。劳动,使这个在学校中长大的知识青年保留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劳动,使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的阶级意识一直保持清醒;劳动,使他能以党的需要为己任,吃苦在前,享福在后,克服一切困难;劳动,使他更易于理解党和毛主席的指示的精神……

重要的不是劳动中收获的多少,而是他对于劳动的态度。董加耕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这一代要成为革命的后代,必须经过严重的自我改造,特别是在劳动中进行的改造。”“社会主义时代对我们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更好地锻炼自己,对革命作出应有的贡献,雷锋和好八连的光辉事迹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我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雷锋式的后来人。”

回顾董加耕的生活,我们清晰地看到: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知识青年前进的道路,这条路是这样广阔,这样壮丽,从社会主义一直通向共产主义。

董加耕和千百万青年一起,正在坚定地沿着这条路向前奋进!

以庄晶莹国靖 插图

猜你喜欢

知识青年社员劳动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In situ synthesis ofhydrophobic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in a novelimpinging stream-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知识青年”回乡,应该行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发起及坚持上山下乡运动的动因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