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刚正不阿的包公

1962-08-16张习孔

中国青年 1962年17期
关键词:仁宗权贵包拯

张习孔

近千年来,在小说、戏曲和人民口头传说中,包拯被塑造成为一个铁面无私、爱民如子的清官,是一个被人们神化了的人物。人们这样热爱和尊敬包拯,以至尊称他为包公,并不是偶然的。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合肥人。他在北宋仁宗皇朝曾经做过三十多年的官,替当时负屈的老百姓伸过冤,干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由于他曾经官至龙图阁大学士,因此人们又称包拯为“包龙图”,明朝人用他的故事和传说编写的小说也称“龙图公案”。

嘉YOU元年(公元1056年),包拯升任开封知府。根据旧日法规,百姓告状,不能把状纸直接递上公堂,须由衙役代转,这样,衙役就可从中进行勒索,收受贿赂。包拯到任后,下令废除了这项陋规,允许老百姓直接到公堂上辩理诉冤,受到开封老百姓的热烈拥护,人民都称他为“包青天”,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后世戏曲小说中所说的百姓拦轿喊冤,包拯白日审阳,夜间审阴等等,大约都是根据他的刚正不阿的性格推衍出来的。这一年,开封惠民河涨水,京师受到严重威胁。经过调查研究,包拯发现涨水的原因是由于当时京师有权势的豪门,争着在惠民河上修筑园亭,年久河水淤塞,因而酿成水灾。为了全城人民的安全,包拯下令把惠民河上的建筑全部拆毁,疏浚河道。因为这件事得罪了不少权贵,有的权贵借着包拯要他们呈验地契的机会,伪改地契步数。包拯派人丈量属实,上奏仁宗依法处理。在事实和群众的压力下,仁宗批准了他的奏章。

包拯对于当时那些昧着良心残害老百姓的贪官污吏,主张严厉惩办。他自己在给皇帝的上书中说:“臣尝披肝沥胆,冒犯威颜,实忌讳之不知,曷怨仇之足避”。在他做右谏议大夫时,曾经连续参掉两个贪污的三司使(理财的官);三次上书皇帝,要求罢免违法乱纪的宣徽南院使张尧佐皇亲;七次上奏弹劾凶暴残狠、任意苛敛百姓的荆湖南北路、江南西路转运使王逵。包拯敢于坚持正义,压抑豪强,使豪强为之敛手;但也因此遭到豪强权贵们的激烈攻击,以致他担任谏官刚刚两年,就被迫向皇帝提出外调的陈请。

包拯个人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虽然做到了开封知府(首都市长)那样的大官,可是衣服、器用、饮食都和刚做官时一样。包拯极力主张节省公私开支,坚决反对奢侈浪费。他曾经向仁宗皇帝建议:停办一切不急需的大工程修建,废除所有正税以外的苛捐杂税。有一次,开封上清寺失火被焚,事后仁宗准备动工重新修建,包拯立即上奏谏阻,认为国库不充,边境未宁,不应当首先办理这样无关紧要的事情。包拯还常常反对仁宗任意赏赐大臣和内臣钱帛,反对官僚们乱用金银,铺张浪费,等等。然而,另一方面,包拯对于百姓的某些疾苦却能给以关心。他在知谏院时,曾先后向仁宗上过“请罢天下科举”、“请免陈州添折见钱”、“请救济江淮饥民”、“请支义仓米赈给百姓”等折,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实行。

包拯这种不避权贵,甚至敢于对皇帝直谏的正直作风,在戏曲中被推衍成为许多主持正义、与皇家抗争的故事。人们最熟悉的“铡美案”、“陈州放粮”,“打龙袍”,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包拯在三十多年的从政当中,一直以其刚严的态度,来执行封建国家的法度。对于强宗豪族的专横不法,按公断处,丝毫不留情面。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北宋的官僚机构和官僚政治,不仅是造成国家积弱积贫的重要原因,并且也是农民起义的根源。包拯弹劾和压制豪门贵族,虽然主要是为了巩固赵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但在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天天严重的情势下,维护国家统一,阻止异族侵犯,对于人民也是有利的。这就是包拯所以受到当时和后世人民称颂的原因。

猜你喜欢

仁宗权贵包拯
宋仁宗好色
“草圣”张芝:不爱权贵爱布衣
包拯智擒偷锅贼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祝允明诗书戏权贵
宋仁宗的自守之道
铁面无私
——包拯
好马也忠诚
唐伯虎
为一个错别字较真的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