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石公社党委书记
1960-08-20
贵州日报记者
在长石,从八十老翁到三岁小孩,都亲热地把公社党委第一书记薛巨明同志叫做:“我们的老书记”。十一年来,老书记按照党的指示:艰苦奋斗,带领长石人民,使最穷最苦的长石变成山区建设的一面鲜艳的红旗。他的事迹,在长石人中间广泛传颂着。提起他,长石人都说:“那真是党和毛主席的好干部啊!”
把心交给了长石人民
十一年前,一个秋末的早晨,天空飘着毛毛细雨,薛巨明大清早就率领一个由六个人组成的工作组,离开了贵州的大方县城,向刚刚解放的长石山区进发。长石这一带,真是山连山,山套山,从山脚到山顶,都是光秃秃的,陡峭尖削,不会爬山的,走到这里,几乎完全要靠四肢爬上去,就这样还常常要滑下来。生长在辽阔的山东平原的薛巨明,更是爬三步,便向下滑一跤;又再爬几步。
“再滑,你可没有鬼子猾、老蒋猾呗!”薛巨明一边揩着满身的汗水,一边和同伴们开着玩笑说。就这样,一百四十多华里的路程,整整走了一天。走到长石村的时候,天全黑了。他们的衣服也都叫荆棘岩角刮得稀烂。
夜间,伙伴们由于白天的疲劳,都呼呼地入睡了。可是薛巨明的心中却一直不能平静。他想:长石真是穷山沟,一路上尽是荒山野岭,就没见过多少好庄稼,村子里又是破破烂烂的茅草房。长石人民真熬够苦啦!薛巨明越想越不是味儿。第二天,天刚麻麻亮,他就跑上街去。长石街头,就更加凄凉。一些妇女,背着沉重的木水桶,无声无息地往场坝外走。在茅草房里,人们吃蕨草根,穿纸衣,盖草帘,呼呼北风吹透了破草房,饿得半活半死的穷苦农民,躺在草窝上,奄奄一息。看了长石人民那种境况,薛巨明禁不住勾起了辛酸的回忆:参加革命前,他在山东故乡,父亲死在逃荒的路上,母亲带着他长期过着沿门求乞的生活,接着,就是替地主放牛、当长工、挨打、受饿。“世上受苦的人,到处都一样啊!”薛巨明同志心里这么想着,汪汪的泪水,不知不觉已经湿透了他的眼眶。
从这天以后,薛巨明不知什么叫做疲倦,白天黑夜,爬山越岭,访贫问苦。他的名字,随着清匪反霸、土地改革,逐渐在这山沟里传开了。人们摆谈着老书记的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什么“老书记带了一百‘神兵,深入虎穴,活捉几千土匪”;还有,“老书记一天来回两百多里,去金沙县背粮食,救济亲人”等等。长石人爱上这位党的好干部了。薛巨明的心也完全交给了长石人民。他为阶级弟兄倾吐出的苦水,流过无数次眼泪;也为阶级弟兄的翻身激动、欢乐。从那些苦难的人们身上,他开始见到了长石的希望和前途。特别是每次去县委、地委开会,上级党委负责同志都对他说:“长石人民受苦太深。但是穷苦的人一旦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什么事都可以干出来。别看长石现在苦,将来是很有希望的。你是长石第一个共产党员,你一定要为党为穷苦人民争气!”薛巨明牢牢地记住这些话。随着时间的向前飞奔,薛巨明越来越体会到党的这些指示是多么正确、深刻地反映了长石劳动人民的心愿。
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水,是长石的发家宝。搞好水利,是薛巨明带领长石人民搞建设的第一炮。
过去长石流传的三大祸害——土匪、地主、干早——到1953年春天铲除了两个,只有“干旱”还是威风凛凛地欺侮着长石人。人们刚刚喜悦地在土改后的土地上种上秧苗,火辣辣的太阳却马上给人们脸上带来了一层愁容。土地干得裂缝了,庄稼低低地垂着头。宿命论还象金箍咒一样,束缚着人们的心灵。老年人日夜磕头烧香。可是,水,还是神秘地躲在山肚子里。夜深人静,人们还只能眼巴巴地听着地皮底下阴河里的潺潺水声。
看到这些情景,薛巨明的心,比深入虎穴活捉匪首最紧张的时刻绷得还紧。他自思自问:“薛巨明啊,薛巨明,党是派你来建设山区的,不是派你来发救济粮的呀!长石一个小区,叫国家负担这样重,国家怎么抗美援朝,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呢?”水,现在,只有水,才能洗涤长石干涸贫瘠的面貌,只有水,才能医治长石深重的创伤。他越想越觉得需要解决水的问题。“现在,是党和人民考验自己能不能争口气,能
不能带领群众迎头赶上去的时候了。”他根据上级的指示,领着积极分子和干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夺水战。长石八百八十八个山头,他亲自爬过了大半,凡是有烟的山洞,都钻进去过,凡是了解长石地势底细的老农,他几乎都一一拜访过。经过几个月顽强的工作,他们终于掌握了水源的线索,其中特别是发现了一个大水源一一锅圈洞。
长石人渴望水,但提起锅圈洞,当初简直是谈虎色变。锅圈洞惊心动魄的艰险地势,加上反动派长期的欺骗宣传,使不少人对它产生一种恐惧、迷信的心,理。在那无底的深坑里,旧社会不知丢下去多少小孩的尸体;一百多年来,这里不知流传过多少神魔鬼怪、毒蛇大蟒的传说。薛书记打算兴修锅圈洞的消息一传开,有的人老是摇头:“不行呀,锅圈洞真险,天师都修不出水来!”坏人更是造谣破坏:“趁早不要跟共产党去白白送死。”二流子陈碧章在街上公开嚷嚷:“锅圈洞要修得成,我拿手板心煎鸡蛋给众人吃。”
在这紧要关头,薛巨明同志心里激烈斗争着。群众思想落后吗?不,这是由于群众过去受压迫太深,,受土司土目、地主豪绅的欺骗太多了。解放前长石人也有过修水利的雄心。可是,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恶霸拿修水利作幌子,把许多人摧残得心灰意懒。有一次,来了一个伪水利特派员,住了一个月零三天,就驮走了三十五驮银子。这样的搜刮前前后后一共七次,穷人的血汗都被榨干了,仅有的一点点粮食也被刮尽了,可是水还没有一点影子。今天,长石解放了,党的任务,应当是帮助穷苦人民解除思想上的枷锁,激发起群众心里蕴藏着的无穷力量。想到这些,薛巨明信心百倍,披上衣服,奔出他的土碉堡,大声吆喝着一群积极分子说:“走,是油锅、是火海,也得下去看个究竟!”就这样,他领着一群人浩浩荡荡直奔锅圈洞。
众人围着洞口,往下看,洞里阴森森的,一眼望不到底,不由得叫人直打寒噤。洞四周岩壁如削,洞里长满了老树枯藤,黑糊糊的塞满洞口。只听见洞里边,发出哗哗哗的奔泉吼声。
“把绳子给我!”薛巨明伸出粗壮的手,还没等别人回答,就从旁边一个干部手里,拿过了绳子。
“老书记,你下去不得,出了事,我们怎么向上面交代呀!”周围的积极分子、干部、老农民都劝阻了起来。
“怎么向上面交代?”薛巨明豪爽地哈哈一笑,接着严肃地说:“我不下去,我又怎么向上面交代,怎么向党交代,怎么向全区人民交代?只要对人民有利的事,下滚油锅也得去!”他挡住了几个积极分子伸过来抢绳子的手,撩扎好衣服,把棕绳往腰上一捆……人们都围上来,屏着气,紧紧拉着棕绳上端,目不转睛地,看着老书记下洞口……。老书记下去以后,许多积极分子再也忍不住了,好几个人都跟着下去……。这样,锅圈洞泉水的秘密终于在人们面前揭穿了。以后,老书记又带领积极分子几次下洞,探清了水的流量、流速和地形。
老书记下锅圈洞的消息,象春雷一般激起了长石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战胜大自然的信心。当讨论如何修锅圈洞的时候,贫农积极分子表现出了敢说敢干的精神。当时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花几万决钱安装抽水机,把洞里的水用机器抽上来,如果实行这个方案,就要等待国家拨钱拨设备;另一个方案是在洞底下出水口筑坝,提高水位,然后再从另一端洞壁上,悬空凿穿一条半里长的石洞,再接上十八丈多长的水槽,把水引出洞来。广大群众都赞成第二个方案,他们说:“老书记冒生命危险,敢下洞去探水,我们就不敢在悬岩上打洞吗?”“锅圈洞,锅圈洞,就是铜墙铁壁也要钻个穿”。经过五个月的时间,长石人民终于在锅圈洞二十多丈高的绝壁上,凿开一条七十多公尺长的隧道洞,驾起了渡槽,把滚滚流水从洞腹引出来,灌溉了五千多亩稻田。
薛巨明同志和长石区委从修锅圈洞起,就一口气不松地领着长石人民大办水利。他们的干劲激励着人们,人民的干劲,也激励了他们。当锅圈洞修好之后,第一熟的稻谷收割了,长石人第一次吃上了自己出产的大米。许多贫苦农民捧着一碗碗用第一熟米煮出的白米饭,送到区委会来:“老书记啊,党叫长石人吃上大米了,你也尝尝我们长石的第一熟大米饭吧!”薛巨明和老乡一起,感动得流出了喜悦的热泪。从1954年到1959年,薛巨明和长石区委的许多干部年年冬天差不多都是在冰天雪地的水利工地上渡过的,他们常常和民工们围着篝火,谈论着新的理想和希望,鼓舞大家发扬更大的革命干劲,用修锅圈洞那样的精神修水利,集中使用力量,连打了几个大战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如今,干旱著名的长石山区,早已变成了沟渠成网、良田万顷的鱼米之乡了。
长共产主义的眼睛
早在薛巨明遍山寻找水源的时候,他和区委就开始思量治山的问题了。有一天,他领着几个勘察队员爬上了又高又陡的果瓦乡的蕨荠山。刚上了山顶,一个勘察队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唉,该死的山,真把人逼得喘不过气来呀!”小伙子边说边回转头来问着薛巨明:
“老书记,这些尽是六月屙屎不生蛆的冷沙地,究竟有什么用处?”
的确,那时长石的山,可不象现在。当时人们流传着这样一首古老民歌:“高坡撒豆豆不结,平地撒豆羊角裂,栽根包谷是空杆,长石荒山住不得!”据年长的人说:“长石这带地方,解放前人口逐年减少,每年总有数百人四方外流,他们奔往四川的叙永、泸州,本省的遵义、金沙、安顺等平坝地区和城镇去。土改时,长石区委曾经劝他们的亲友再三写信动员,但是不少的人还是不愿返回这穷山沟。有人还这样说:“大鹏不歇背阴地,牛滚水也出不了蛟龙。”当时,山,在许多人的眼里,确是个大包袱。“生在山沟沟”,这句话成为穷、苦、没有出路的象征。薛巨明刚来长石的时候,也曾经想:山沟就是不如咱北方大平原,那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多么逗人爱啊!可是,很快他就觉得这个想法不对。长石人民的勤劳勇敢和那越穷越有志气的气质,深深使他感动;党指出的:“靠山吃山,吃山养山,以粮为主,开展山区多种经营”的方针,使薛巨明的思想更加亮堂了,薛巨明同志是一贯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的。旧社会没有给他一点文化,他阅读文件有困难,可是,党发下去的每份文件和每天的党报,他都请别人给他念,一次记不住再念一次,二次领会不深,再念第三次。每次学习,都使他工作方向更明确,都给他带来了无比的力量。这一次,党给山区建设指出的方针,又使他明确了:山不是包袱,而是祖国的巨大财富。于是在土改的时候,薛巨明心里就开始作改造整个山区面貌的打算了。今天,一听这个勘察队员问起这话,薛巨明抑制不住把自己的理想都说了出来:
“小伙子,可不能骂山呀!山没有不好的,就看咱们怎么治它!冷沙地,不长粮食,叫它长果木好了!”薛巨明同志比划着那远山近山跟勘察队员说:“你看,坡上那几棵茶树、漆树,自生自长,不是长得满好吗?既然有几棵,就会有千万棵。将来这里应该发展林业,把荒山变为花果山!……”
“真的吗?要是这样,长石日子就富了。”勘察队员们又高兴,又觉得那是遥远将来的事。
1956年,社会主义高潮席卷长石山区,发展农业四十条纲要到处在传颂、议论。这时,薛巨明和长石区委在上级党的指导下早已准备好了绿化荒山规划,于是就把它正式提了出来。区委会的会议室里,围坐着一大伙人。他们看到老书记以从来没有过的那样高兴,象指挥作战一样,倾着他那魁梧的身子,指着长石地图说着:
“……这山岭可以大栽用材林;这山沟可以培植桃树、梨树、柑子树;这带石头缝里,栽桐子是顶呱呱的;这偏坡土,可以大搞茶园……”人们听得入迷了。
区委会议结束后,区委关于开发荒山的计划,在长石人们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青年们和贫苦农民们说:“越来越有奔头了,老书记领我们治水又治山,共产党的主张就是好!”但是也有眼光短浅的人被区委的开山计划吓住了。说什么:“开山修水,是一辈子的事,薛巨明就想一口吞下一个金胖子。”“水利闹了好几年,该叫我们歇上两口气啦!”
这些话,都传到薛巨明这里来了。薛巨明相信:“这不是广大群众的声音。”为了教育干部和群众,认清山区建设的前景,薛巨明在许多大大小小的会上和个别访问谈心中,富有远见地帮长石人民算了许多账。他说:“长石的土地总面积是三十三万亩,其中耕地只占25%。每人只有二亩瘦土。光靠二亩土,要把长石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山区,是不行的。在大搞粮食的同时,发展多种经济,开山造林,靠山吃山,吃山养山,是党给山区建设指出的一条重要出路。”他还说:“我们肚子吃饱了,不要以此为满足,不要只看到肚脐眼,搞社会主义建设,要长共产主义眼睛。”
薛巨明的话,句句说到长石人民的心坎上。果瓦乡团支部书记李兴荣带着十三个青年,首先来找薛书记:
“老书记,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一定给山区争口气,叫荒山变宝山,叫秃岭变果园。”薛巨明当场批准了他们的要求。继之以后,全区掀起了造林开山的热潮。薛巨明亲自在长石的青山一带,日日夜夜和社员一道开垦种茶。社员种茶的情绪特别高,一坡一坡的荒地,开成了一层又一层的梯土,全都播下了茶子。一个月,两个月,春天下种的包谷都长得好高了,茶子还没有露出幼苗来。向荒山进军,不免碰到了“封条”。俗语说:“白米好吃田难种,果子好吃树难栽。开始时,没有经验,茶种、果树苗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加上水土不合,虫害严重,成活率低。观潮派又在喊叫:“是嘛,种起一坡茶,死得光麻麻。”讽刺林业队是个“浪费队”。有些人看到茶子不长,不免失去了发展茶山的信心,甚至收拾行装,准备回家。但是,却被薛巨明顶住了。他对着这班青年人说:同志们,泄气的话,不是我们说的。失败了也有经验,事事一试都成功,还叫什么试验呢?搞社会主义建设,困难还多着哩。失败了也得找到经验教训,怎么能随便就罢手呢?”这以后,薛巨明就亲自领着一群干部和老农重上茶山探求秘密。在那里,他们挖开一窝窝不长幼苗的茶子,又撬开长出的幼苗的茶子,两相比较,问题出来了。碱土、干土不长苗,洼地、湿地树苗高;草多生长慢,草少长的快;向阳地方长得好,背阴地方长不高。“好了,原来这家伙是吃酸不吃碱,吃水不吃干,向阳不背阴,杂草要除尽。”许多人见找出了茶子的种植规律,都高兴得这样说。但也有一些人还不满意这茶子的生长速度。说:“等它长高了,不是栓起老牛守嫩草吗?”薛巨明听了这话,觉得也有道理,但他说:“看起来种茶子名堂多,总的还是水分、养料问题。如果解决得好,还会拴起老牛等嫩草吗?”
“再试验,路是人走出来的。”老书记拿稳这个主意,马上在这里同几个老农“开“诸葛亮会,研究解决水分养料的问题,并接受以往的经验,使壅土、浇水、施肥一齐跟上。试验的结果,不到二十天,90%以上的茶子都长出了幼苗。茶子由失败转为成功的事情,顿时传遍了全区。
热情支持新事物
长石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全贵州闻名的。英雄的长石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撕破了千年万载留传下来的迷信封条,掀起了如秋潮汹涌、如春花怒放的科学研究高潮。提起科学研究,长石人又不能不提起党,提起“我们的老书记”。
山坝的风大,包谷长出了天花,很快被风吹掉,空杆多。喻世国、肖春新等科学站的年青人,就总结了群众中的老经验,创造了增产包谷的新方法;长石一带包谷、小麦的黑穗病十分严重,女社员郑兴珍就创造了杀黑穗病菌的方法;为了使万宝山迅速栽上树苗,米丘林小组又创造了快速育树秧法……几年间,长石社员完成了数以百计的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在全社推广的达到一百六十多项。
对于科学研究工作,薛巨明有一句口头话:“照着毛泽东思想来干,不要怕。”他经常教育干部说:“可不许下下坡羊子罗!”意思就是:失收了,不准泼冷水。长石许多研究成果都是经过多次试验失败而最后获得成功的。就以有名的增产包谷的经验来说,也是失败了多次,死了许多棵,只有一棵包谷是好的。许多人那灰心了。薛巨明却鼓励大家说:“有一棵没有烂,就是胜利”。他亲自跑山坝去,鼓励科学站的年青人说:“科学试验嘛,就是要一次一次地,试,失败了重新来,要不怎么叫‘试验呢?六○六就是试验过六百○六次才成功的,我们也要有这种精神。”他要求科学站一定要把那一棵没有烂的包谷照护好,他说:“咱们都睡在包谷地里,也得把这一棵睡出包包来!”结果,科学站就是从这株包谷总结出经验,创造成功了增产包谷的新技术。
在发展畜牧业上,薛巨明也贯彻了这样的精神。长石从来没有养过羊子,开初,由威宁县买了五百只羊,因为患寄生虫病,几个月就死了三分之一。场长肖正先、孟信书十分沮丧,来到薛巨明面前:
“老书记,处分我们好了……”
出乎意料之外,老书记笑眯眯地对他们说:
“年轻人,莫性急。毛主席说过:我们正在做我们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五百只羊,还剩两百只,也是胜利,不要泄气,要鼓起劲干下去”
薛巨明的一席话,使肖正先、孟信书鼓起了勇气。肖正先决心去学羊医。他打开了几十只死羊的肝肠和脑框,仔细研究肺丝虫、条虫、脑色虫等多种虫害,结果成了医羊的土专家。现在,全社的羊群已经发展到五千多只。“长石不能养羊”的迷信封条,又被撕掉了。
对自己克勤克俭,对群众体贴入微
十一年来,薛巨明同志在党的领导下,和长石人民一起,发奋图强,埋头苦干地建设山区,长石由穷变富了,但是薛巨明的艰苦朴实的作风半点也没变。
现在,薛巨明是中共大方县委书记处书记兼长石公社党委第一书记。但生活上完全和群众打成一片。他在长石一住就住了十一年。群众说:“老书记十年前土改时候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他穿的还是和当年一样的褪色的灰布衣,住的是解放初期住的士碉堡。屋子很黑,会计想买些白纸裱糊一下,却遭到他的拒绝。他说:“用旧报纸糊糊就可以了”。解放初期,大家生活都比较苦,薛巨明同志把自己的口粮和津贴拿出来帮助困难的同志。后来大家生活提高了,他还是经常拿出工资给文工团买乐器,给幼儿园置玩具。这种风格大大影响了其他干部,以水利建设来说,光干部捐献的资金就达三千元。几年来,本来上级规定,高寒山区基层干部有一定的补助金。但他们除个别有特殊情况领了外,其余的都自动放弃了。
干部个人生活刻苦,但对群众生活却非常关心。刚刚解放的时候,薛巨明同志曾经亲自带领干部到百余里外的金沙背粮食,挨家挨户发救济粮,甚至一口一口地给病倒在床的穷苦农民喂稀饭吃。后来,群众生活一天一天提高了,薛巨明依然发扬党的关心群众生活的优良传统,十一年如一日,对群众体贴入微。为了发展托儿所,就把自己多余的衣服和被子,拿出来办托儿所。群众感动说:老书记对我们的孩子,比我们做父母的更关心。对于群众集体福利事业,薛巨明一贯是亲手抓。几年来他就亲自给五十多个保育员谈过话,到过许多食堂参加劳动,检查工作。
十一年来,薛巨明和公社党委其他委员经常都是在田间、山头和社员家里,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几年,薛巨明虽然担任县委领导工作,但是一直还是住在基层。他的勤劳朴实的形象,成为长石人民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