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地组织和领导农村青年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

1959-08-16于驰前

中国青年 1959年7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科学技术劳动

于驰前

一件新事物

一九五八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头。一切事业“力争上游”,新鲜事物大量出现,这是社会主义大跃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农业战线上出现的千万新事物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出现了农民群众大搞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红专学校遍地开花,处处都有试验田和群众性的科学研究组织,构成了全民性的科学技术研究网。它是科学部门的有力助手,是我国科学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以当前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为争取农业高产创造条件;它又有助于使我国农民逐步地走上手脑并用、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道路。这件事情,在一个拥有五亿多人口的广大农村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一定会取得想像不到的巨大成果。

积极参加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首先是广大农村青年。由于他们迫切要求学习,喜爱参加一些创造性活动,比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远大的理想;由于党要求他们在生产大跃进中发挥突击作用和先锋作用,他们就很自然地成为创造性的运用先进农业科学的积极分子。这一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农村青年的活动走向了劳动、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道路。这种“三结合”,将是今后农村青年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广大青年的实践,突破了过去团的工作上关于技术学习的狭隘概念,开始吹起了向现代农业科学进军的号角;把学习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贯彻以“八字宪法”为中心的增产措施和学习基本操作技术三者结合起来。

目前有些团的干部怀疑农村青年这种活动的性质和作用,认为我们对青年的要求过高了;怀疑它究竟算不算科学研究,劳动群众能不能办科学等等。我们的答复是肯定的。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理论是劳动人民反复实践的总结,是把来自劳动人民中的大量丰富的材料,加以整理、分析、概括,找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并正确地加以表述,反转来又利用它指导人们的劳动实践。这样不断反复的过程就是科学不断发展的过程。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被排斥于科学研究之外,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才会有这样广大的劳动人民,积极热情地从事科学研究。这不仅是科学,而且是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科学事业的必要条件。

科学技术活动研究些什么?

根据现有材料,农村青年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为了根据本地条件,有效而准确地贯撤党的农业“八字宪法”进行的各种对比试验,如深翻、密植、施肥、灌溉、除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八字宪法”是高度概括了的农业科学理论,它是当前提高我国农业产量的普遍规律,它明白易懂,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在普遍规律之中,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农作物,又各有其不同的具体规律,各地人民进行的各种对此试验,就是摸索和掌握这种具体规律的活动。第二,对于我国劳动人民几十年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理论,加以肯定和证实的试验,例如黄河以北的小麦播种期问题,农民的经验是“秋分种麦正当时”,有些青年就用不同时期的播种对比试验来证实它,利用它为大面积丰产服务。第三,探索和解决生产上未被解决的难题,例如小麦倒伏,棉花落铃,新的生产项目的育苗和管理等。所谓难题,就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的客观规律。第四,在现有的科学成果之外,企图为更高速度发展我国农业探索出一些新途经,例如,各地青年们为了发现更高级的农作物新品种,进行着数十种数百种的杂交、嫁接试验,还有的在试验小麦一年三熟,培植长年生小麦品种,有的在培育有美丽颜色的棉花,有的在试验一年八次、十次养蚕法,有的试验牲畜的多产快长,有的试验一些珍贵农作物类地移植等等。这种活动最典型地说明了我国青年具有的创造性和不断革命精神。第五,为了学习、掌握和运用已有的现代农业科学而进行的研究活动,如

气象学、土壤学等。第六,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进行的改良农具和创造农业机械的研究活动。

上述这些、如果说不叫科学研究,又是什么呢?尽管有的人称农民为“土包子”、“黑脚杆子”、“大老粗”,而他们却已在实践中成了一支庞大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科学研究队伍。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太胜利。

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深远意义

下面分析一下在广大青年中展开的群众性的科学研究可能发生的深远影响。

首先,这种活动的普遍发展,有助于实现党的“高产、少种、多收”的农业生产方针,有助于促进农业技术革命。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革命,可以说主要是两方面,即改革耕作制度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前者由于“八字宪法”的贯撤执行,已经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是贯撤‘八字宪法”是在不断克服各种矛盾中前进的,在当前生产上还有大量的新矛盾没有解决,例如各种农作物究竟应当密植到什么程度?实行深翻、大水、大肥措施之后,农作物生长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对于各种农作物的田间管理,还没有摸到一套适应这种变化了条件的规律,如此等等。这些问题,如界单靠专业科学部门规定一套适应全国情况的技术规程,当然是办不到的。这就需要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开展群众性的科学研究试验活动。一旦广大群众参加到科学研究方面来,既能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提高生产,又能使科学技术上的普遍规律与各地农民的丰富经验相结合,使它与各种不同地区的条件相适应。关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也必须按照各种地区耕作的特点去进行,我国农业机械的制造,须按照精耕细作、“八字宪法”和耕作园田化的要求选样定型,因而必须在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原则下去进行。

列宁曾经对俄国的农业技术革命指示说:“给农民以农艺指导。”在我国目前应当特别注意为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培养足够的农艺技术人材,青年团在这方面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几年来的经验证明,又多又快又好地培弄农艺家的有效方法,主要地仍然是组织青年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例如,目前有些原来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青年,经过几年的科学试验活动之后,不仅成了人民公社的技术骨干,而且要准备著书立说了。

其次,这种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起广大青年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大跃进以来,越来越显出对农村青年普及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为“庄稼活,不用学”,把庄稼叫做“撞稼”等等论调已经破产了。许多青年都深深感到:要取得一个大丰收,必须懂得一套复杂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中包括基本的农业科学理论知识,党所规定的具体增产措施和各种农业的基本操作技术。如果说我们过去对于在青年中普及科学知识还不够十分注意,从去年的一些青年卫星田找到教训以后,大家已开始注意到它的迫切性了。因为如果再不重视这一方面,就会形成引导青年单纯拼体力、赛指标,就会产生盲目性,以致挫伤青年的革命热情。

再次,广泛地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可以使农业劳动者逐步地实现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相结合。在旧社会,农业的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被严格地分离开来,再加上我国农业长期是手工业生产方式,在人们思想上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农业生产是一种粗活苦活,只是打圪垃弄泥巴的事情,没有什么知识可学。有些青年只要读过些书再从事农业劳动,就觉得羞愧委屈,把从事农业劳动当作一种没有出路的事情。这种认识也是目前一部分知识青年不安心于农业生产的思想疑根。毫无源问,我们对于这种精神状态,必须加以改变。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认识,必须改变物质基础,即必须改革旧的生产方法。因此一方面要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另一方面还要逐步地使农业生产科学化,使它变成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既是生产部门又是科学研究部门,从而使人们感觉到从事农业生产是一种很有意思、很有味道的事情;并通过这条道路,更好地把青年培养成为善于劳动、又有知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最后,还可以予言,群众性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一定会对于丰富我国的农业科学做出一些重大的贡献。

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写道:在任何工作中必须坚持革命热情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的经济工作必须越做越细。我认为在农村团的工作中,为了取得今年生产上更大跃进的胜利,一方面要首先注意鼓足青年的革命干劲,充分发挥他们的突击作用和不断革命精神,一方面要经常注意运动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并且认真地对待和加以解决。我们要经常注意千百万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出现着大量的新鲜事物,对待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新鲜事物。都要给以应有的重视,大力促进它的成长,引导它向着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在轰轰烈烈开展着的各种农作物大面积丰产竞赛中,迅速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大力发展群众性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是解决当前矛盾的重要方法。这就要求在农村团的工作中,既要注意大搞丰产竞赛,又要注意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要注意实践,又要注意理论性的东西。人是发展我们伟大事业的决定因素,我们一定要把青年人从政治上、文化上、科学上全面地武装起来。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科学技术劳动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纺织科学研究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纺织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