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难当的妈妈呵
1956-08-16李瑛
我是一个青年团员。做的是报纸编辑工作。最近当我制定规划,迈开向科学进军的步伐的时候,我碰到了很大的困难,它使我怀疑到自己是否有可能向科学进军,是否能够进行系统的、持久的学习。
我有三个孩子,去年十月以前,两个大孩子在托儿所(一个四岁,一个三岁),两个星期回来一次,家里请了一个保姆照顾最小的。所以虽然孩子多,对我的工作学习,倒还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去年十月,托儿所通知我要改为日托,这一来我就为难了。我和她们商量是否可以照顾一下像我这样多子女的妈妈,答复是否定的。他们除了向我解释改日托的好处,譬如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增进家庭幸福等之外,还特别强调指出:这样能使父母把抚育孩子的光荣职责更好地担当起来。我还有什么话说呢!
凭心而论,孩子改日托从道理上讲的确是好处很多,我也希望孩子改为日托,哪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希望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而愿意两个星期才见一次面呢?何况,每次当我送他们回所时,他们那种依依不舍,眼泪汪汪甚至放声大哭的情景,也使我多少次心酸。
问题是改日托后的实际情况。孩子们回来了,我义不容辞地把母亲的职责担当起来。每天六点钟,在冬天还是一片漆黑,我就起来把熟睡的孩子叫醒,为他们穿衣洗脸……送上儿童车:孩子们走了,我才料理自己的事,忙着上班。这样,早上的学习时间就没有了。晚上下班后,只要不开会,我就带着学习材料回家去,帮着保姆侍弄孩子,等他们都睡着了,才开始自己的学习,有时发稿忙还要赶着处理稿子。这样,晚上学习时间也不多了,而且要在十一点左右才能睡。夜里还要起来两次,照顾孩子撒尿,实际睡眠时间不到七小时。
在我开会,理论学习或是忙於发稿时,保姆一人看三个孩子就更热闹了,有几次就在侍弄两个大孩子睡觉时,小的从小床上摔下来,弄得大的叫,小的哭,保姆也哭。
这些情况,我没有向谁反映过,因为我想抚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为了后一代,自己劳累一
些也是应该的。自己年轻力壮,只要起早贪黑,少休息点,困难总可以克服,再过几年孩子长大就好办了。
但是最近又有了新的变化,更加弄得我手忙脚乱,无法处理。
从四月十五日开始,我们机关保姆的扫盲学习和文化学习开始了。机关党委会规定:每周两个晚上,学习方法是集中到机关里来上课。问题很明显,保姆学习,孩子当然由妈妈来带,这样,每周就有两个晚上要完全照顾孩子。
我们每周的业余时间是安排得很紧的:星期五晚上组织生活或理论学习讨论;星期四听课,星期三学习理论,星期一和星期二业务学习,有时还可能赶在晚上发稿。这样,如果再用两个晚上去照顾孩子,自己还能有多少时间学习呢?从本月十五号开始到现在,我们机关有孩子的女同志和我已经看了五个晚上的孩子了,保姆七点半走,十点半多才回来,有一个女同志在十七号晚上因为过党的组织生活不能请假,和保姆说了多少好话,答应给她补课,保姆还是很有意见,说这位女同志阻止她的学习。
这几天,我脑里就转着这几个问题:向科学进军、提高业务、做好工作,非常重要;托儿所改日托,好处很大;两年内扫除城市里的文盲、提高保姆的文化,也必须照顾:一件一件分开来看都是正确的,而且都是迫不及待的,从表面看来,好像中间没有多大联系。但是如何体现在一个
人身上呢?今天你订了向科学进军的规划,确定了要用可能利用的业余时间学习;明天却告诉你托儿所改日托的好处,要妈妈在业余时间照顾孩子教育孩子;后天又来个保姆扫盲学习,妈妈得回家带孩子。到底要怎样才能统筹兼顾,做到几个方面都不耽误呢!
我积极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也同意托儿所改日托,更不会反对保姆扫盲,但是我觉得,在我们贯彻这些指示的具体措施中,有关方面是不是存在片面主观,孤立地强调一点的偏向!例如一强调托儿所办日托,就雷厉风行,不肯对多子女的女同志照顾一下;强调保姆扫盲重要,也是说做就做,不管干部是否也应该学习。像这样强调了这一面,忽略了另一面,该照顾的也不照顾,这究竟对不对呢?
我觉得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至少是我们机关有孩子的女同志共同感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希望中国青年社能为我们向有关方面呼吁一下,帮助一下妈妈们吧!读者李瑛
编者按:李瑛同志来信中反映的问题,值得引起有关部门注意。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布置工作和执行上级指示时,缺乏全面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往往强调一种工作,就忽略了其他工作;或者是不看时间地点条件,机械执行某种措施。这样做的结果、往往给群众造成很大不便。我们希望这种现象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