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的目标,伟大的创造

1956-08-16周太和

中国青年 1956年4期
关键词:合作化劳动力产量

周太和

目前我国农村起了一个根本性质的变化。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经超过了农户总数的70%以上,今年将要在全国基本上完成半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整个农村又将掀起一个农业生产的高潮,从北方到南方,男女老幼,白天黑夜,异常忙碌;现在不是冬闲,他们把冬天变成了春天。“家家忙生产,处处无闲人”。

最近中共中央提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这是我国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农业生产的伟大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我国粮食产量,在黄河、秦岭以北地区,每亩平均将由现在的150斤增到400斤,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每亩平均将由208斤增到500斤,在淮河、秦岭以南地区,每亩平均将由400斤增到800斤。如果按照现有耕地面积来计算,全国粮食总产量将接近9,500亿斤,这是一个何等巨大的数目。到那个时候,我国人口虽有增加,每个农民每年平均将近1,500斤的粮食,相当现在水平的两倍半。其他经济作物,农村副业也将有迅速增长,农民生活将大为提高而变得富裕起来。同时,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有很大的改变和发展,农村将摆脱掉以前的落后状态,而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的农村。这个极为美丽的社会主义现实,吸引和鼓舞着我国人民大踏步的前进。

粮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粮食增产的计划能够完成,各种农作物增产的计划也就可以完成,农村各个方面的建设计划也就容易完成。现在问题的中心,是如何实现粮食增产计划的问题。农业发展纲要所提出的粮食增产指标,主要的是依靠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无疑的,这个增产指标是比较高的,每年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我们考察过去各个国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长的速度,在十年以上,常年平均,没有超过4%的,而现在我们要求每年平均速度达到7%左右(有几个省要超过10%),这自然是不容易的事。但是,我们认为这个指标是可以达到的。因为,这个目标,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而是有它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根据的。

现在把提高农业生产的主要条件,简单的说明如下:

一、农业合作化,打下了农业生产高速发展的基础

在小农经济的生产中,劳动力一方面不足,另一方面又浪费;耕地不足,又不能合理使用。个体农民很难进行基本建设(如兴修水利),也不能进行技术改造,遭遇天灾,无力抵抗,所以农民历年来连单纯的再生产也难维持,长时期陷入贫困的境地。土地改革后,虽然有了很多改善,但还不能改变农

业生产的基本状况。农业合作化以后,由于对劳动力、对土地的统一集中使用,不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可以很大的提高,而且过去未能使用的劳动力,现在也可以使用上了;过去未能利用的土地,现在也可以利用上了。由于把个体经济组成集体经济,便可以统一规划,便可以改变落后的土地经营方式,使改良土壤、改进耕作方法、添置新式农具、发展多种经济、进行基本建设等重大措施,成为可能和加速进行。合作化以后,可以把大片的坡地改为梯田,可以把大量的旱地改为水田,可以大规模的开渠,可以有组织的积肥。比如在山西雁北低产山区,人少地多,土地清薄,农民广种薄收,每亩产量最好年头产70斤。现在实行统一规划,将一半耕地停耕,造林、种牧草,保持水土;另一半耕地大力改良土壤,修筑坝田、梯田,按此计划,每亩平均产量将可以达到400斤,每人将可收获粮食2,000斤。又如湖南长沙县,统一规划,修建水利,一个合作社开挖了一口新塘,发了六亩地,用了2,000个人工,化了200元投资,便可以扩大水田三、四百亩。这些都是个体农民万万做不到的事,而农业合作化以后,就都能做到了,这个变化是很明显的。农业合作化以后,不仅提高土地质量,而且也可以振大耕地面积,除了消灭了各户的地边,田埂,有些社把零散的房屋集中,也可以增加耕地5%。因此,合作社组成了以后,根据各地两年来生产的实际经验,社内的产量一般的都高于个体农户和农业互助组,每年单位产量的提高,可以达到15%到30%,依此速度发展下去,在较短的四、五年间,就可以使产量增加一倍。也就是说,只要工作做得好,农业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十二年内把粮食产量增加一倍到一倍半的指标,不但可以完成,而且有可能提前完成。目前农业产生合作社正在大批地向高级社发展,两三年后,在全国又将基本上完成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在高级化完成以后,农业生产力将会有更大的提高,因此提前完成农业增产指标,也就更为可能。

二、强大的劳动力是农业增产的源泉

在过去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农村里,每人耕地很少,长时期苦于劳动力过剩,尤其在南方,地少人多,劳动力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半年辛苦半年闲”的情况。在北方,特别是东北、西北地区,虽然存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但由于冬季时间长,每年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也只有四、五个月,我们国家“人多”这一宝贵财产,过去被闲置了,被浪费了。很多人没有认识这是巨大的损失,却一直在担心我国劳动力过剩,担心组织起来以后,劳动力将更加过剩,这是不对的。事实已经证明,在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高潮中,农民使山岭搬家,使河流改道,垫土翻地,造林修路。合作化以后的农村,不再发生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了。安徽省两个月来用于水土保持和小型水利的人工,相当于过去五年和过去三年的工作量;山东省两个多月的时间,已打井30多万眼,修建小型水库6,000多座,闸山沟,修塘坝一万多座,冬浇小麦700多万亩;湖北应城县挖塘泥12,000多万担,使85%的田,可以有肥料。总之,那里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那里的生产就改变了面貌。我们知道,只要劳动力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成果就一定随之加大,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为什么合作化以后需要很多的劳动力呢?合作化以后,由于生产的范围更加扩大,生产的门路更加增多,耕作方法更加细致,就需要增加很多的劳动力。比如打井,有的省初步计划,在一年内要扩大灌溉面积3,000万亩,要打井50万到60万眼,打一口井以60个工计,便需要增加300多万个劳动日。比如积肥,同样需要难以数计的劳动量。有了水,有了肥料,就可以扩大复种面积,就可以增加产量。“种地全靠水和粪”,而要有水,要有肥料,归根到底,是靠增加劳动力。例如在南方变单季稻为双季稻(连作),产量就可以提高一倍,需要增加多少劳动力呢?根据已有的经验,大概需要增加60%的劳动量。可以这样说,有了劳动力就有了水,也就有了肥料,所以粮食产量提高多少,一般地说,决定于劳动力能够增加多少。农业发展纲要第二十三条特别提出提高劳动力利用率的规定,这是农业增产的保证。那末,劳动力能增加到什么程度呢?据四川遂宁县的调查,一个标准劳动力过去一年平均只做168个工,今后每年需要做260个工;又据江苏松江县的调查,过去每个农民一年平均不超过150到190个工,1955年平均每人做了210个工,今年计划平均每人耍做259个工。这样,劳动力便增加了40%到60%。这说明了农村对劳动力的需要,也说明了供应农村劳动力的可能。各地只要根据农业发展纲要第二十三条去进行规划,发挥我国强大的农村劳动力的潜力,加以合理地有效地组织,就可以满足农业增产的需要。

三、我国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我国极大部分地区在温带,南方在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华南和西南地区,几乎终年无霜,四季都可耕种。北方除东北、西北比较寒冷外,华北降霜期也只有五个多月。全国年降雨量除西北雨量较少,东北并不缺雨,一般地说,黄河流域(除西北)年降雨量约500多公厘,淮河流域年降雨

量约750公厘,长江流域年降雨量约1,000公厘长江以南多至1,000至到2,000公厘左右。既然气候好,雨量足,历史上为什么丰收年成较少,非早即涝,经常遭遇天灾呢?这里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的原因。过去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年代里,不但听任天灾为害,而且增加人为灾害,加重自然的破坏力。其次,因为雨量分布不均(降雨多集中在五、六、七、八四个月,约占全年雨量二分之一以上),在过去的社会条件下,没有能力调剂用水,雨多了,造成水灾,其他季节,雨量不足,甚至干旱。但是,解放后,几年来,我国人民和水、旱灾害做斗争的伟大成绩,充分证明,只要是改变了过去的社会条件,对于上述自然条件,我们决不是无能为力的。而且只要充分发挥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我们是可以抵抗自然灾害转而利用自然的有利条件的。比如,华北一般算是干旱地区,其原因是全年雨量分布极不均匀,每年之间的雨量又变化很大;但全年降雨量在500公厘以上,总的来说,是不缺雨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经过人工加以调节,解决缺雨时的供水问题。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大量的打井取水或把雨水积蓄起来,在缺雨或干旱的季节,能供应50公厘到100公厘的雨水,用于农田灌溉,就可以抵制干旱,增加收获量。进一步,只要我们能够在降雨的时候以外,再积蓄了供应每亩150公厘到200公厘的水量,便可以改旱地为水浇地,就可以大大提高产量。根据华北河流的水利资源和地下水的资源初步估算,把华北的旱地改变为四分之三的水田,大体上水源可以够用。南方也有类似的情况,农民提出兴修塘坝,疏浚河渠,要求达到能抵抗40天到60天不降雨,引用河水加上积蓄的水,解决灌溉需要,这样,便可基本上消减旱灾。在西北高原上,各地党政领导机关,提出修保墒地,多打旱井(地窖,用以积蓄雨水),多开蓄水池;在西南山地上,提倡挖蓄水坑、沉沙坑等。这些都是充分地利用自然条件,抵制旱灾的有效办法。各地扩大溉灌设备,增加排水工程,不仅为了防旱,并且预防水涝。采取这些办法,就可以使过去曾经认为是无法防止的灾害,转而为人们造福。今天,我们还不能抵抗大的自然灾害,但是防止一般灾害,转祸为福,是可以逐步做到的。

四、迅速推广我国耕作方法中的先进经验,推广丰产作物

我国农业生产量中,有很多丰产典型和先进经验,迅速推广这些经验,就可以普遍地提高产量。过去在保守思想的支配下,强调农业生产的地区性,强调自然条件的限制,强调农民的习惯,各地领导机关又不积极地夫创造条件,以致长久以来,这些先进经验没有普遍地得到推广。比如在南方,广东省的水稻,现在就有潮安和澄海两个千斤县,全省有21个千斤区,420个千斤乡;福建龙溪县水稻已有36个千斤乡。西南成都盆地内,农业生产合作社中有10%的社每献水稻平均产量在800斤以上,据说丘陵地带也有800斤以上的。在北方,陕西省的小麦,长安县平均产320斤,王保京小组,水稻和小麦、玉米连作,每献平均产1,900斤。在东北也有高产作物的典型,水稻有千斤的,小麦有500多斤的,高梁、谷子也有500斤的。这是我国农民多少年以来精耕细作的精华,是历史遗产和当前劳动创造的结晶。几年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的丰产模范,例如全国闻名的松江陈永康的水稻丰产经验,深耕、浅栽、密植、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年年选种等;陕西史安福小麦丰产经验,在耕作技术上也有很多先进经验。虽然,推广这些经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创造条件,但是,由于这些模范事例,都是在我国的气候条件和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我们就有信心,在我国其他地区,只要在土壤、肥料、气候等条件相接近,也可以大量地普遍地推广,达到增产指标。我们说,提高农业产量的工作,实际上是推广我国农业先进成果的普及运动。

当然,还必须认识,把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一倍到一倍半,自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是一件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我国地区辽阔,各种自然条件、水利资源分布、耕作制度和方法、农民的劳动习惯等等,各地区之间差异很大。比如水利资源,全国大体上是够用的,但是在各个地区,水源是否够用,水的质量是否适宜灌溉,还需要具体勘查。比如耕作方法的改变,良种的推广,宜于南方并不宜于北方,需要经过适当的试验,才能推广。而且有的地区在农民中容易推广,有的地区便不易推广,就需要经过很多复杂的调查、研究工作,经过普遍深入的宣传、组织工作,也还要碰到许多困难。但是总的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与全面规划下,农民积极性很高,各级干部决心很大,又得到全国工人和科学工作者的支援,困难是可以逐步克服的。各地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在发展农业生产这一重要的环节上,在推广先进经验中,在克服各种困难中,都要起到先锋队和突击手的作用。今后,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机械和化学肥料大量增加,大河流的治理,各种技术改革的推广,将为农业增产造成更多有利的条件。可以预期:我国人民伟大的劳动创造就可以实现伟大的农业增产目标。

猜你喜欢

合作化劳动力产量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合作化时期农村劳动管理研究的三个维度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