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到月球上去 (上)

1955-08-16谢多夫教授

中国青年 1955年5期
关键词:梁海飞艇月球

谢多夫教授生于一九三三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天体力学。曾计算出最新发现的小行星的轨道。领导过创造太阳系第一颗人工卫星的工作。

我们期待了这么久的这一天终于快到了。将要乘着“月球一号”飞艇飞到月球上去的探险家们的激动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反推进式(即喷气式)发动机技术的发展给星际飞行打下了基础。大家都知道,在几年以前电离层高空的远距离飞行就已经不是什么探险事业。甚至可以携带旅客作正规航行了。而这种航行与我们的星际飞行条件是很相近的。

地球——月球的航线已由无人驾驶的自动火箭试航过了。第一支火箭的飞行失败了,那是由于自动调节器发生了毛病,过早地关上了发动机,火箭就没能到达月球,现在还留在空中,已经成了地球的人工卫星了。第二支火箭到达了月球。但最有成效的还是后面的两支。第三支火箭围着月球飞了一圈,并且把极为有趣的影片带回到地球上来了,在这些影片上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月球的背面。它还帮我们选择了在月球上着陆的地点。第四支火箭就在这里着了陆。它带有可以供两个月用的蓄电池。在这段时间里它就每昼夜四次地向地球用无线电播送自动仪器记录下来的情报。

现在,当自动仪器探清了道路以后,我们人类就要亲自上路了。

我们飞艇上只能有四个人,这还是我们向设计师们力争才由原来的三个人加到四个人的。设计师们的小气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飞艇上每一公斤有效载重需要九公斤的飞艇外交和一百二十公斤的燃料。那么你就可以算出加一个成年人以及他所需的食物、饮料和空气,飞艇的全部重量要增加多少了。

飞行人数过少就使每人在探险飞行中必须兼任好几个职务。例如我们的塔玛林又要操纵发动机又要照看所有机械。我们的领航员索科洛夫又是无线电收发报员,还得是制图员、天文以察员、气象观察员,此外还兼摄影师。阿科平要进行生物和生理实验,还要担任厨师和庶务主任工作。而我呢,要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还要收集月球上的矿物和岩石。现在我大致把我们的计划谈一下。我们将在二十五号早晨十点从高加索的山上起飞,两昼夜后在月球上的“雨海”着陆,这裹接近月球的极地,白昼的炎热较轻些。在月球上我们只呆十个地球的昼夜,也就是比一个月球的白昼还短些。大家知道,月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和它绕地球转一周的时间相等,因此,月球上一个白天差不多延续到十四个地球的昼夜。当我们到达雨海时,那里正是早晨,而快到夜晚时我们就要离开月球了。要在月球上过夜就必须经受零下一百六十度的严寒,这对我们来说太困难了。我们将在十二月七号离开月球向回飞。

十一月二十九号,在我们已到达月球后,将发生日全蚀。对地球来说这将是月蚀,面对月球来说就将是日蚀。月球上的日蚀是极为宏伟的事件,太阳在地球后面隐藏好几个小时,只有红色光线穿过地球大气层透射过来。在月球的天空上出现一个被血红色光圈包围着的地球的黑圆盘。月球上的山岭和岩石沉溺在血红色的半暗中,而炎热马上变成严寒。

回到地球后在哪里着陆呢?这个问题早已解决了。“月球一号”将在齐姆梁海降落,如果齐姆梁海结了冰就飞到咸海去。在海面上降落有很多好处。首先在水面上降落不需要地面着陆用的轮子和起落架,这减轻了我们的载重。此外齐姆梁海已经很够大了,我们的降落因此就不要求很准确。要知道在我们这样高的飞行速度之下要求在一个准确的地点降落是很困难的。我们的飞艇带着封满空气的座舱和空了的燃料库,当然是不会沉没的。专门的小船将把我们送到岸上,到那时你们就能够在无线电中听到我们详细地叙述我们的月球之行了。

猜你喜欢

梁海飞艇月球
如何做自我介绍呢?
到月球上“飙车”
说说我自己
陪我去月球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派个飞艇去火星
飞艇的前世今生(下)
飞艇的前世今生(中)
飞艇的前世今生(上)
第一次洗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