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劳动
1954-08-29吴伯箫
吴伯箫
一、青年应当有崇高的理想
记得看《曙光照耀着莫斯科》,听一群年轻的学生在一次欢乐的聚会里各人谈说各人底志愿,有的要当外科医生,有的要当教师,有的要进钢铁大学,最后伊果尔说:“诸位,请注意——站在你们面前的是个未来的军官。”他们那态度的严正,情绪的饱满,神志的昂扬,引起观众极为热烈的兴趣。自己看着,也深深地为那舞台场面所吸引,得到很大的启发,认为那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总能充分表现的年轻人底真挚与崇高的志趣。后来,接着想:在我们站起来了的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正向着社会主义过渡的时候,青年同志们面前的道路不也是无限广阔的么?保尔·柯察金、黄继光式的英雄,巴甫洛夫、米丘林式的科学家,高尔基、鲁迅式的文学家,……不正是很多很多人所热烈向往着的么?正如加里宁在莫斯科市鲍乌曼区中学八、九、十年级学生会议上演说里所说的:“你们中间十分之九的人都想在将来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并按照自己底心愿来改造全世界。”㈠我看具有这样的理想是十分必要的,应当的。青年人正应该抱着这样的理想,去为人民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而献身。甚至可以说,青年同志们能够、敢于具有这种理想恰恰是新的中国给我们带来的一种莫大的幸福。
只要想想在旧社会黑暗的岁月里,不要说那些靠剥削别人过寄生生活的人荒淫奢靡,玩物丧志,谈不到什么高远的理想;就是有些知识学问、懂得些人生道理的文人学士,也只能于愤世疾俗、慷慨悲歌之余,用酒浇愁,叹“人生如梦”。像晋朝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英人汤姆斯·摩尔著的“乌托邦”,美妙诚然是美妙的,可惜都是幻想,无法实现。那时真正踏踏实实的理想也是有的,那就是农民希望有地种,工人希望有工做;但这样朴素的理想求得实现却是多么困难啊。历史上多少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失败了,近代每有罢工示威常必须经过流血的斗争。所以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生活在案边的这个新社会,得来实在是不容易的。这是百多年来千百万民族英雄、革命志士、尤其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牺牲奋斗的结果。在鲜血灌溉的土地上理想总开放了美丽的花朵。
二、个人底理想必须与祖国底建设相结合
我们要饮水思源。我们现在谈理想只从个人出发是不够的,应当首先考虑全国劳动人民底理想,考虑国家底前途。“离开国家而单想个人,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心里想去的地方,并不一定是能去的地方。”㈡譬如: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我们底国家要向那里走呢?开倒车,走老路,再回到封建、卖办、法西斯的时代去么,建立一个把麦粉、咖啡倒在海里,使葡萄烂在地里,却让劳动人民挨饿受气的资本主义国家么?当然不能。我们要建设像《幸福的生活》、《明朗的夏天》那些影片所描绘的社会主义苏联那样的国家。这回答应当是一致的、肯定的;甚至若有人对谁这方面的认识竟然怀疑,谁就会立刻感到不舒服,认为是受到了轻蔑。但是问题在于: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思想和实践上有人竟弄不清楚。譬如问:谁去建设这样美好的国家呢?我们自己要在建设这样的国家中间做些什么呢?国家需要和个人打算不一致的时候又怎么办呢?回答便常常模棱、迟疑、甚至很糊涂。
有人不是从国家需要出发,而是从个人名誉地位出发。在祖国正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时候,发展工业是国家工业化的首要任务,但在立志当工程师的人中间有人竟对当什么工程师也苦于选择:“念铁路桥梁,将来建筑好了,竖个牌子做个铜像在旁边多光荣;而念上下水道,修好了,就是竖牌子也在阴沟底下,人家看也看不见。”有人不是从国家需要出发,而是从个人底物质待遇出发,叫做“为一千分而奋斗。”忘记了斯大林同志所说的:青年是我们的将来,是我们的希望。”㈢每个优秀青年都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价值是不能用分数来衡量的。马克思著《资本论》,据说所得稿费只够他著作时吸雪茄烟;但《资本论》却是革命的经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人不是从国家需要出发,而是从个人底兴趣出发。同是地质勘察、矿藏钻探(那是国家所极为需要的新兴的事业),喜欢它的,便说好,可以进山玩水,开扩眼界;不喜欢的,便说坏,嫌爬山涉水,日晒风吹,太辛苦。殊不知一个人的与趣并不是天生带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养成的。鲁迅先生开始学矿,后来为了想救治“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改而学医;又后来由于看了中国人“被日军砍下头来示众”的电影,“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㈣这证明兴趣是可以变的。今天我们要在国家需要的情况下,来考虑自己的志趣,培养自己的特长、爱好与兴趣。至于为陈腐的观点所锢蔽:瞧不起光荣的人民教师,说什么“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或安于一身一家的小成小就:“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不但对于国家无补,自己的出息也是有限的。还有些人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是学一行钻一行,而是干一行厌一行,真彷佛“我们所不在的地方就是好的”(旧俄谚语);殊不知,在新社会,在人民的世纪,我们正应当把这样的话翻转来:“是我们所在的地方,所以是好的。”从而热爱自己底学习,热爱自己底工作,热爱自己底祖国。随着国家建设事业底发展,个人底希望和理想一定可以逐步满足、实现。若相反,把自己底希望和国家需要分开,一切从个人出发,那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三、劳动是实现理想的唯一保证
理想是需要的,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但理想不会自己实现,而要努力争取。理想要远大,可是越是远大的理想,争取它底实现就越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争取实现理想的唯一办法就是劳动。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更多的情况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结合。
世上不劳而获的“好事”是没有的。要吃饭,就要种地;要穿衣,就要织布;要念书,就要识字。古时候曾传说过“守株待免”的故事: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免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免。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见《韩非子》
我看这故事就是取笑“不劳而获”的人的。
劳动和收获在正常的情况下应当是成正比的。劳动越多,收获越大。劳动模范为人人所羡慕,就因为在生产线上劳动模范们曾是忘我地操作,流了汗,受了辛苦,为人民创造了财富;战斗英雄为人人所景仰,就因为在战火纷飞当中战斗英雄们曾与敌人搏斗,流了血,甚至牺牲了生命,保卫了祖国,换来人民底和平生活。他们底“模范”和“英雄”的荣誉,是从“劳动”和“战斗”中得来的。当我们羡慕和景仰他们那模范和英雄的光荣称号时,首先要看到他们底忘我地劳动和英勇地战斗。要学习他们的也正是这劳动和战斗。
科学家、文学家底成就,同样是从劳动得来的。这种劳动也是非常艰巨的。且不说瓦特发明蒸汽机,波波夫发明无线电,都经过多少次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而后来达到成功。也不必说伽利略证明哥伯尼所创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学说,曾被当作异端在严厉的法庭上受裁判;发明微生物,发明医治羊病、狗癫病、痘苗而被人称为“揭开了传染病的黑幕”的巴士特,到七十三岁还在研究白喉病症。只说我们底鞍钢工人张明山同志创造“反围盘”,就是经过两年的刻苦钻研来成功的。“那时,他吃饭、走路、上厕所,什么时候心里都是想这个‘反围盘,白天照样上班,黑夜总要弄到过半夜。困了,在头上用湿手巾绑块冰。有时已经睡在炕上了,睡不着,就再起来坐落,捧着头想,一想想到大天亮;有时虽然人是躺下了,两双眼睛一直望着房顶,盼着黑夜早过去。”㈤这样辛苦劳动的结果,总能以“反围盘”三百万元的花费,为国家每年创造五百二十七亿元的财富,消灭了在光轧机上做工的工人底伤亡事故。所以马克思告诉我们:“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㈥文学又何赏不是这样?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很少过安逸舒适的生活;深入社会,体察人生,终给我们留下了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不朽的诗篇。“写作从来是困难的,越难,结果越好。”这是阿·托尔斯泰的话。被列宁称为“俄罗斯的镜子”的莱翁·托尔斯泰则告诉我们:“用自己的手劳作。”“用你额上流着的汗来换取你的面包。”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一部两千多页的《战争与和平》,他改过七遍。另一个诗人,德国的哥德,一部《浮士德》写了五十八年,直到八十二岁的高龄终完成。不要过于相信“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那样的捷才;也不要把着眼点只停留在一个“家”字上;没有真实学问,不肯下苦工夫,在写作上也是不会有多大成就的。鲁迅先生说:“不要作空头文学家”。我们要警惕。
四、我们要学习劳动
世上需要学的东西很多:学穿,学吃,学住,但是最主要的是要学劳动,劳动创造世界。没有劳动,衣、食、房屋都将是空的。
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给我们指出了一条不能再明显的真理。身体好,是为了学习好,工作好;而学习好也就为工作(劳动)好。若有人身体很健康,学习成绩也还不错,但就是不工作(劳动),那么身体好又有什么可喜呢?学习好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劳动;学习底目的却是为了更好地劳动。有过一个商人,斥责他患了肺病的儿子:“你想死啊?。你敢死!花这样多钱供你,还没有一官半职,还没赚一个钱回来,快毕业啦,你倒要死啦,你敢!”这样的话现在听来好笑,感到这位老者未免太冷酷无情了,但是从这几句话也透露了一点道理,就是商人送儿子上学,是有明确目的的,叫做“升官发财”。这恰合乎商人本分。我们,是新社会的主人,与剥削阶级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学习底目的是为了工作(生产、劳动)。我们所说的工作就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祖国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这个样子。譬如中学教育底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底全面发展的成员。智、德、体、美都健康发展,这是要求成员的规格;一社会主义建设是给与成员的任务。因此,假定有一个青年学生样样功课
(下接第十七页)
(上接第十一页)都是五分,但不服从国家分配,不遵守集体纪律,完全随自己的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天好的学识不为人民所用,人民有什么义务一定要培养他呢?他又有什么权利一定要要求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不断地学习下去呢?光荣在于为人民服务。
社会底每个成员,若都能够按照国家所统一安排的岗位,按照人民所共同需要的劳动质量、劳动数量,认真地学习,忘我地工作(劳动),我们总能够、也必然能够逐步地、胜利地过渡到那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而更幸福、更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在这样基础上我们一致向往的更崇高的理想。当然,到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会更愉快、更光荣,劳动会散放更加灿烂的光彩。斯大林同志说得好:“必须使社会达到这样高度的文化发展,保证社会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使社会成员能获得足以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活动家的教育,能自由地选择职业,而不致由于现存的劳动分工而终身束缚于某一种职业。”㈦这是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实现的三个基本条件之一。我们所要做的一切正是为这样的条件准备条件。
一九五四年三月三十日,北京。
㈠、㈡加里宁:《论共度主义教育》,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出版,第七四页。
㈢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莫斯科中文版,第五五八页。
㈣鲁迅:《呐喊》自序。见《鲁迅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五页。
㈤陆灏:《建设鞍山的人们》,工人出版社出版,第六三页。
㈥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法文译本之序与跋,人民出版社出版。
㈦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出版,第六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