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在更大的学校里

1954-08-29袁鹰

中国青年 1954年3期
关键词:先进经验老谢石景山

袁鹰

肯钻研

青年技术员谢茂春,现在是石景山钢铁厂炼铁部的一个值班副主任。走到炼铁部,不管碰到谁,问起谢茂春的特点来,都说同样一句话:“老谢么?肯钻研!”

值班室的记录员也好,高炉上的工人也好,值班的正主任梁福正也好,谁都能学谢茂春一面仔细地观察炉况,一面不停地在小本子上记下什么的样子。工人们说:

“人家老谢这小本子里。可有科学哩!”

这话一点不错,谢茂春正是把自己的笔记本、值班室的日报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数字,拿来作为探讨提高技术、改进操作方法的科学根据的。

这事说来话长。

两年多前,谢茂春从遥远的南方广西大学毕业后,被派来到石景山钢铁厂工作。当谢茂春头一回看见高炉出铁的时候,请想像一下他的兴奋的、激越的心情吧。从少年时候起,他就向往工厂,向往搞工业。大学里他选进了矿冶系。如今,他终于来到祖国伟大的首都,站在他几年来日夜向往着的炼铁炉旁了。铁水奔流,金光四射,把谢茂春的脸灼得通红。

说实话,这一天,炼铁炉还不只灼红了谢茂春的脸,也些微地灼痛了他的心。走出校门的时候,他跟所有的同学一样,以为这一下可以大干一场了。年青人谁又不是这样呢?改变世界,在他们眼中,就好像倾倒一只酒杯。但是,谢茂春在高炉旁边,开始发现自己想的太简单了。对热风炉,他在大学里早就学过了,他画过图形,做过习题;可现在,热风波站在他面前,却仍然是那么陌生呵。热风炉内部的细微的构造,他不知道;热风炉的实际操作过程,他更不知道。不知道,不懂,就学吧。于是他向一位老工人请教,问这问那,他所问的,老工人全部给了回答。其中,有些是他约略知道的,有的却是他从来也没听说过的。在这里,他上了这新的、更大的学校里的第一课。

从那时候起,人们就瞧见谢茂春每天拿着他那个小本本,老是往上记下些什么了。小本本上什么都有,下班回家,他就再分门别类地誊到一个大本子上去。在那个经过整理的大本子上,清清楚楚地记下了高炉每次出铁的情况,高炉的每次大小变动;记下了每一次原料、风压的记录;记下了炉火的每一个变化;记下了每次产量的数字,这里面多少矽,多少锰……;他把各种不同颜色的渣子带回去,仔细研究在什么情况下就产生什么样的渣子。

谢茂春还不只是把生产情况纪录下来而已,对于其中较重大的问题,他还环绕着这问题看一些参考书,最后像作毕业论文一样用心地作出总结来。如果翻翻他的资料簿子,就可看见很多关于什么什么的总结。比如,在写“×高炉推行炉顶调剂先进经验经过”时,他第一步是翻阅苏联关于炉顶调剂的一些理论,第二步是搜集在生产中的有关各种资料,然后,第三步才结合理论,分析炉顶调剂在各种情况下的效果。像这样细致地研究出来的结论,自然是比较正确的。

有一次,×高炉突然发生了严重挂料事故,谢茂春参加了修复高炉的工作。因为他平时细心观察,掌握的材料周全,他所写的关于这次事故的全面的总结,得到领导上和同志们的称许。就这样,谢茂春:“肯钻研”的声名就传扬开了。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谢茂春在学习中,很重视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一九五二年,谢茂春随了一个工作组到了钢都鞍山。从鞍钢回来后,他就在高炉试验刚学习来的苏联先进经验——快速烧炉法。

任何一个新的事物的成长,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石景山推行快速烧炉法,也是这样。没有人反对苏联的先进经验,可是,有人说:“咱没有鞍钢那样的设备。没有瓦斯流量计,没有炉顶高温计,咋个推广法?”有人说:“我干了这许多年了,我看咱们的炉子不适宜于快速烧炉。”这时候,党支持着他。党委书记说:“困难总是有的,推行一个先进经验,哪有那么容易做到的?”

谢茂春就想:为什么有人对先进经验会不肯接受呢?难道他们不想增产?不,不是的。谢茂春整天跟工人在一起,他懂得他们。大夥就是有一个顾虑:要是搞不好怎么办?谢茂春就一方面给大家书图解说,讲清道理;一方面想出了用分析火焰和废气的办法来代替那些买不到的仪表,使试验能够顺利进行。

那几天,可真是谢茂春有生以来最紧张的日子。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加倍地注视着热风炉的变化。按老规矩,风温提高十度都难得的!现在风温逐渐

增高了,从六百二十度左右上升到六百八十度!谢茂春的心也跟着跳动得愈来愈快,每一度风温的提高都意味着生铁的增产呵!但是第二天,突然风温又回到六百二十度了。“什么快速烧炉,炉子都给你们搞垮了。”有人这样说。参加试验的人中也有人犹豫起来。

“不能停止,要坚持试验下去!看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谢茂春并没有灰心。他从书本上找原因,他向老工人那里找原因,他从他的记录本上的材料中找原因,终于查出了风温回降的原因是风量和煤气加得太大。

正是:下什废料,出什废铁;怎样劳动,就有怎样的结果!快速烧炉法在石景山试验终于成功了,风温提高了七十多度,计算起来,每年就给国家省下一百多亿的财富。谢茂春的年青的生命,在祖国的建设行列里开始发光。

向工人学习

谢茂春善于虚心地向工人学习,这也是炼铁部大家都知道的。当我们向青年技术员于更山打听谢茂春跟工人的关系搞得怎么样的时候,他响亮地回答我们:

“老谢么,没说的。我们一班几十个人,人人跟他全很好。”

在当初,谢茂春刚进厂的时节,事情并不是这样的。他跟谁也不熟,工人瞧他一个子坐在值班室里,一有空就翻开那本硬面子的厚书,或者是埋着头在写着什么。从大学里出来的技术员,往往是这样的,大家也并不太奇怪。

不多久,这种清形就开始改变了。谢茂春常常主动地和高炉上的工人说话。他总是翻弄着那个密密地写满了字的小本子,用带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和人们交谈。

“那时候,你究竟怎么消除和工人之间的距离呢?”当我们这样问他的时候,谢茂春像想起了一件称心如意的事似地说:

“很简单,就是不要以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就有什么了不起。从学校里出来的时候,我也想:要好好向工人阶级学习!但那只是抽象的认识。到了厂里以后,日子久了,我就觉得根本没有理由看不起工人。说个故事吧,二月间,×高炉开始大修工程,采用了苏联专家建议用“炉底烧眼”法放出全部积铁。炉底烧眼任务是非常艰难的,必须由人探身到炉底下。用氧气管烧眼,而通向炉底烧眼的路子,是炉缸中间仅能容放一个身子的唯一孔道。当眼烧开了后,要是人在孔道里,躲闪不伶俐,高温的铁水可能把烧眼人立刻烧死;而且当上千度高温的铁水,接触到潮湿的路子,又很可能发生打砲事故,把烧眼人崩死在炉缸的孔道之间。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几个工人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他们躺下身子在高炉的孔道里工作,火星溅在脸、口、手上,他们坚持着,半个钟头后,只见红光一闪,路子开了,当工人的身子刚刚滚出来的时候,铁水也翻腾地流出来了。他们用勇敢和智慧战胜了困难。一个大学毕业生,生活在这样的人们中间,还能摆什么臭架子呢?”

老谢兴奋地接着说:

“在我来石景山不久,被调到一座极大的高炉上值班,在这里,碰到一些更复杂的问题,可是,也碰到了一位好的老师,那就是老工人刘万元。他围着炉子转了十几年,炉外操作经验,高炉设备情况,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他把自己所知道的什么都告诉给我。他需要学习的技术理论,我也教给他,我们见面时,还互相喊着老师哩。”

谈到这里,老谢更加严肃起来:

“与工人结合,不光是在工作上结合,在思想上感情上也要接近。我这两年深深体会到:自己的技术,不跟工人结合,就没有办法在生产上起作用。如果不在生产上起作用,那点技术又值什么呢?帮助工人,自己技术水平也就跟着提高了。……问题是在我们怎样尊敬工人,接近工人;只要你尊敬工人,接近工人,工人是一定尊敬你,愿意接近你的。他们会说:‘老谢,炉子又不大好了,你想个办法!……”

正像他所讲的,高炉上的工人们生产上一有什么岔子,就会来找老谢。

石景山钢铁厂团委书记告诉我们,谢茂春不仅重视技术学习,也重视政治学习。按照谢茂春的说法,只要努力地从工作中学习,提高自己,是可以更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的。

谢茂春这么相信,我们也这么相信。

猜你喜欢

先进经验老谢石景山
老爱情
珠海隧道透水事故已致13人遇难
北京市石景山区汛期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不过是玩笑
感恩十步远
国外自贸区的先进经验及对我国自贸区发展的启示
首钢石景山厂区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细节性评价
借鉴山西先进经验 提高管护站建设水平——对山西省国有林区森林管护站建设学习考察的思考
飞絮慢慢落下
借鉴欧洲先进经验,提升古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