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正确认识和争取我们的远大前途

1954-08-29艾思奇

中国青年 1954年9期
关键词:前途建设工作

艾思奇

“中国青年”一九五四年第三期开始了“什么是我们的远大前途?”的讨论,这个讨论引起了青年们极其广泛的反应,仅仅两月以来,编辑部收到的文稿就有八九千件之多,写稿的人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岗位,各种各样职业中工作的青年。其中有会计员、统计员、收发员、营业员、护士、文书、打字员、作总务工作的、技术员、科员、作秘书工作的、学校学生、农村工作干部,也有作编辑工作的……。可见这个问题是目前广大青年群众中间普遍受到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应该解决和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说应该解决,是因为目前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非常复杂艰巨的事业,需要全国人民从各个方面一致努力,才有完成的可能,也需要广大的青年同志们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挥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青年们所担负的每一个具体工作都做到尽可能的好,使青年们的知识和身体不断增长,能够成为国家建设事业中间的优秀的干部。但是,如果青年们对于自己的前途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如果青年们不能够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总的前途正确地结合起来,相反地却把两者对立起来,甚至于误认为国家的前途虽然光明远大,而个人却找不到出路,那么,要想希望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当然是不可能的。参加这次讨论的很多稿件的内容,也告诉我们,虽然不少的青年同志们,都曾经或多或少地有过类似史连才那样的错误思想,这就说明史连才的思想问题的确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相当普遍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很多的稿件都检讨了这种错误思想使自己在工作上和思想上所吃到的苦头,以及在吃到这些苦头之后个人所获得的觉悟;绝大多数的稿件都对史连才的这类错误思想发表了批评的意见,各个人的意见虽然都只是接触到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但一般都是比较正确的。这就说明几年来青年们所受到的政治教育,特别是最近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已经使得他们有可能凭着自己体验和理解,来正确地解决这一个切身的重要问题了。

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把讨论这个问题所接触到的主要论点,作一个较有系统的阐述,使许多青年们几年来已经获得了的某些正确的理解更加深入一步,以便更好地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为什么关于前途的问题的讨论竟会获得青年们这样广泛的反应呢?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之所以被广大青年们如此普遍地关心,原因之一自然是如加里宁所说的,青年们“抱有做理想事业的宏大志愿”这一个特点,因此对于前途的问题容易感到兴趣。然而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依我们看来,还是由于中国人民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了解放,中国青年也得到了解放。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包括广大的青年都欢欣鼓舞地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事业的道路。社会主义的事业是广大人民的共同事业,而决不是少数人的事业,任何一种工作岗位上的人,那怕是做最“平凡”、最“琐碎”的事务的人,都被看做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少的一分子,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社会的适当的照顾,他们的发展进步都为社会所关心。就譬如说厨房的炊事员或扫地提水的公务员吧,要是在旧社会里,谁也不会把他们的工作看重的,不但不被看重,而且是要受歧视和压迫的。但在新中国,由于他们的职务是保证一切工作人员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必不可少的,他们的工作就受到人民的重视,他们也会获得适当的学习进修的机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试想一想,倘若中国现在还没有解放,倘若青年们现在还处在反动派所统治的旧社会环境里,每天只愁着眼前的生活问题,连找一个吃饭糊口的职业也非常困难,或者即使有了职业,也还要经常担心不知那一天又要遭到失业饿饭的危险,那里还能够有现在这样从容不迫的心情来讨论什么远大前途的问题呢?所以,青年们之所以能够普遍地在主观上考虑到自己的远大前途的问题,正是由于在客观上新中国已为青年们开辟了一个社会主义的美妙前途的缘故。这是在解决大家所讨论的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必须认识到的一个前提。

但是,既然新中国已为青年们开辟了社会主义的远大前途,为什么还需要讨论这个问题呢?为什么还会有人觉得这个问题似乎很难解决,甚至于还有像史

连才这样的人,要发出“国家前途光芒万丈,个人前途暗淡无光”这样悲观失望的论调来呢?应该说,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是过渡时期的某些困难条件和过渡时期的社会矛盾在青年们思想中的反映:——

第一,社会主义的前途是远大光明的,然面道路又是十分艰巨的。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需要进行艰苦的斗争。首先还要为肃清被打倒了的反动势力的残余而进行斗争,要向帝国主义者——主要是美帝国主义的包围进行斗争。同时资产阶级对我国过渡时期及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是不会没有反抗的,不能设想一个阶级会完全自愿地逐渐走向消灭。因此,为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在过渡时期还必须要与国内将被消灭的阶级的各种反抗行为进行斗争,而这斗争也会是激烈的,包括着经济、政治、思想等等多方面的复杂的斗争。有些方面的斗争,特别是思想方面的斗争,甚至于要牵涉到青年内部,因为青年们也常常会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而要克服这种影响,也是需要斗争的。其次,旧中国遗留给我们的各方面落后的情况,也是我们必须克服的困难。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克服各种落后条件使我国各方面走上先进地位的过程。因此,在我们工作中,不能不遇到各种落后条件所造成的困难,特别是到新开辟工作的地区工作。例如说在边远的农村工作,如像史连才那样到海南岛那样的地方工作——要注意:国家的建设常常需要我们到这种岗位上工作——就不能不住茅屋!不能不将就利用极简陋的设备,不能不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不能不做些“平凡”“琐碎”但对建设有益的事务工作;就不得不克服在工作中学习的各种困难……。总之,困难是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一种具体工作中间都会遇到的,特别在目前过渡时期才开始不久的时候,更是如此。青年们一般都有着向往光明的高度的热情,但由于他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不够,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比较少,缺乏阶级斗争的知识,把建设社会主义想得很简单,而对于走向光明的前途中所必须要遇到和必须要努力加以克服的困难,却常常缺少精神上的准备。因此一旦在具体工作中遇到了自己所没有预想到的困难,就会觉得好像受到了突然的打击,就不知道怎样才能前进,就会对于前途发生疑虑。这就是问题之所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就青年们的思想来说,常常就有着以下的矛盾:一方面青年们都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然胜利的远景,并热烈地希望为此贡献出最大的力量,以不辜负自己的青春。但另一方面,青年们头脑中还有许多其他个人的想法,特别是如果受到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影响,就会把个人的名誉、地位和物质享受的问题看得很重,就会把个人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上,放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之上,这就会使他们不能够把个人的专业与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看做一个整体,而是把个人的事业与人民的事业分离开来,甚至于对立起来。这样一来,他们所想的和他们所做的事情就不可能适合于国家和人民需要,就会在事实上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利益发生矛盾,这种矛盾就必然要使他们碰钉子,吃苦头,就会到处觉得似乎找不到出路,正如史连才所遇到的情形那样。这就是许多青年们所以会觉得前途还有问题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目前许多青年同志们之所以感到自己的前途似乎还有问题。并不是由于在事实上真的找不到前途,而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前途的认识不符合实际。因此,要正确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地还是要把一些思想观点的问题弄清楚。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前途的问题。从不同的观点上,对于前途可以有不同的认识。从个人主义的观点来看,那么,所谓前途,主要的就是个人利益的满足。前途是否远大,就是耍看个人是否获得更多利益。什么是个人利益?这不外就是名誉、地位、生活享受。有的人认为前途就是要得到名誉,就是要“轰轰烈烈”、“名扬天下”,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他就认为一生是白过了,因此他在工作的时候,总是要看这种工作是否便于表现自己,便于名扬天下,如果他看起来便于达到这个目的,他在工作中便会兴高采烈,就可以表现若干的积极性,如果他觉得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他便心灰意懒,不肯好好工作。有的人认为前途就是要获得地位,就是要做“人上人”。他在工作中最关心的事情就是能否更快地升级,如果他以为能达到这个目的!他在工作中的情绪就会好一些,否则,如果他觉得他的工作不能达到升级的目的,或者觉得别人升得比自己快了,他的工作情绪就会坏下去,就不能好好工作。有的人以为前途就是生活的享受,因此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他们首先关心的问题就是:什么地方物质条件最好?如果被派到物质生活条件较困难的地方,例如农村和边地,他们就要认为没有出路,就一心要转到中心城市,如果在中心城市工作时,发觉中心城市生活程度较高,也不容易达到享受的目的,他们又会日夜想望着调到别的地方的工作岗位去。以上这些,就是从个人主义观点上来认识前途的人们的一些主要特点。这样来认识前途,是不会真正找到前途的,因为新中国为我们所开辟的光明远大的前途,不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新中国没有任何特别便于人们“名扬天下”的工作岗位,英雄模范的荣誉,是从英勇的战斗,辛勤的劳动,不屈不挠的创造性的劳动中涌现出来的。如果张明山和王崇伦没有最高度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虽然他们是在鞍钢工作,也不会成为今天的特等劳动模范。如果有了高度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如像梁仪同志所讲到的那样、虽是一个普通的保育工作者也可以得到很大的荣誉,而管理仓库这样“平凡”“琐碎”的工作,也可以产生黄润萍那样特出的先进工

作者。(见“中国青年”第四期“问题讨论”)不首先全心全意地努力工作,而把主要的心力放在如何便于“名扬天下”这个问题上的人,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所谓的前途,是不可能的。关于地位和生活享受的问题也是一样,因为在事实并没有任何一个特别便于升级和特别容易获得物质享受条件的工作岗位,虽然对于努力工作的人,在这些方面总会得到人民的一定的照顾的。

所以,要正确地解决前途的问题,首先应该克服在这个问题上的个人主义的观点,而用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观点来给以正确的认识。从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立场上来看,那么,一个人的真正的前途,主要地就在于要能够在人民的共同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在于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被分配给自己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做出一定的成就。一个人越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工作,他在工作中对革命的贡献越大越多,他的前途就越远大。所以首先就要全心全意地积极地工作,对工作不但要努力做好,而且要力求改进力求提高工作效率。从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观点上来认识前途的人,不把个人利益的取得作为是否有前途的标准,不把名誉、地位和生活享受作为工作的目的,虽然由于他的工作的贡献,自然也会从人民方面获得真正的荣誉,适当的地位和一定的物质生活上的照顾。从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观点来看,一个人即使没有“名扬天下”。但只要能尽自己的力量给人民作出一定的贡献,也就不白白地过了一生,也就是真正的“光芒万丈”,事实证明,如果人人都要“名扬天下”,没有人愿意做“无名英雄”,那么革命就不可能胜利,社会主义社会的光明远景就不能成为现实,而个人的远大前途也就成了空话了。所以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正确思想的人,是要把真正工作上的贡献作为唯一的荣誉,而不去单纯地为了荣誉而追求荣誉。至于地位,从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的观点上来看只是人民给你的责任。地位的高低表示你对于人民所负责任的大小,有了较高的职位,并不是如像在旧社会那样地可以成为“人上人”,也就是可以有压迫人、剥削人的特权,相反地,有了较高的职位,就是要更多地为人民服务。因此。较高的职位固然是光荣的,其所以光荣,是由于能够为人民担负更重的担子。就是职位不高,如果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同样的光荣。至于生活的享受,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正是要使人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人民的日益增涨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得到满足。但是,要提高生活水平,就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劳动,好好工作,甚至还要忍受一点牺牲,受到一些限制,争取更美好的生活。不这样,国家建设不好,全体人民的生活不能提高,个人生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共产主义思想不是禁欲主义思想,决不反对为提高人民生活而斗争。我们所要反对的,是那样不顾当前生产发展的条件,不顾一般人民的生活情况,一心只为个人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享乐思想。

把以上所讲的总括起来说,就是,新中国的青年们,决不应该单纯地以名誉、地位和生活享受作为自己的“前途”。我们重复地说:青年们的真正远大的前途,就是要在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是要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就自己的工作岗位作出一定的成就。在共产主义事业中贡献愈大的人,他的前途,也愈远大。

认识了什么是青年们真正的前途之后,就要进一步弄清楚社会的前途和个人的前途的正确关系。

新中国有远大的前途,这一件事情是没有任何人怀疑的了,谁也相信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定会得到胜利的。在新中国的这个远大前途下面,个人的前途是怎样的呢?个人前途与新中国的前途是一致的呢,还是不一致呢?应该说个人的前途与新中国的前途是一致的,但要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偏向:一种是把个人的前途和整个社会的前途分离开来,甚至于对立起来,因而否认了两者的一致性;另一种是把个人的前途与社会的前途之间简单地划上一个等号,以为只要有社会的前途就等于有了个人的前途。

从个人主义的观点上来看前途问题,是必然要把个人的前途与社会的前途分离开来,甚至于对立起来的。因为个人主义的观点,是把个人利益摆在人民利益之上的观点,是把个人利益的追求,当做主要的或唯一的目的;是没有决心为人民服务,却反而要求人民给与荣誉、地位和生活的享受。这样的一种个人前途的想法,本质上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我们说新中国为每一个人,为每一个青年开辟了一条光明的前途,这是说一个人如果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自己应尽的义务,那么,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个人也就会有一定的成就,并且也就自然分享到全体人民共同胜利所获得的利益。这样的光明前途,对于每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工作的人,都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决不是说,一个人可以不管人民的利益,不依据人民的需要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偶然碰上或者选上了一个方便的工作岗位,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自己主观上所希望的名誉、地位和生活享受等等东西。这样的前途在新中国是对于任何人也不存在的。史连才不注意人民的利益,不考虑到应该努力参加垦殖工作,使海南岛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逐步高涨起来,却只想到个人要在海南岛去欣赏美丽的风景,要在树下面吃椰子和西瓜,他的这种个人主义的关于前途的看法是现实生活所不容许的,因此他就不能不感到个人所希望的前途不但与社会的前途不一致,而且和社会的前途尖锐地对立着,他就不能不绝望地喊出“国家前途光芒万丈,而我自己的前途,却真是暗淡无光”了。所以只有改正了错误的个人主义的看法,也就可以解决国

家前途和个人前途的对立和矛盾。

另外还有一种把个人的前途和社会的前途分离开来的看法。这种看法不一定是从个人主义的观点出发,但仍然是错误的,不符合实际的。这种看法也承认青年们的真正前途是在于要努力为社会主义的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但却以为只有在某些工作岗位上工作才有可能作出这样的贡献,而在另外的工作岗位上则是不可能的。例如说只有鞍钢的工作才对国家的建设有重大意义,而农村的工作则是没有什么重要的;只有中心城市的工作才有意义,而偏僻地方的工作则是可有可无的;只有复杂的领导工作才有意义,而较简单的事务工作则是没有意义的。根据这样的一种机械的划分,于是就做出结论,说:个人的前途与社会的前途虽然一致,但只是在某些工作岗位上工作时才能这样说,在另外的一些工作岗位上工作,情形就相反了,这里个人的前途与社会的前途是不一致的,在这里是社会有前途,个人无前途,至少是,社会有远大前途,个人无远大前途。

对于前途的这种二元的看法,是依据什么理由呢?理由不外是两个,第一是认为有些工作本身的性质就不重要,对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很大关系,即使加倍工作,也不能对祖国作出什么重大的贡献;第二是认为有些工作条件不好,限制着人的才能的发展,或者因为地方偏僻,或者因为领导不强,或者因为工作简单以及其他等等。在这些条件之下,人们即使努力想要有些什么新的创造,也不可能有什么重要的成就,因此即使有了才能也无法作出大的贡献。这两个理由,其实都是似是而非的。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任何一种工作,那怕是最“平凡”、“琐碎”的工作,如像炊事员、公务员、保育员、收发、会计、文书等等的事务工作,都是整个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工作。既然是不可缺少的,那也就不能说不是重要的。不错,我们国家把重工业的建设作为全部国家建设事业中的主要环节,并集中主要的力量来从事这一方面的建设工作,但是,说重工业是建设的主要环节,并不等于就要否认其他方面工作的重要性。国家建设的各方面的工作是相互密切联系的,没有重工业的建设,就不能加速国家工业化的事业,就不能使农业早日获得农业机械和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反过来说,不通过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让资本主义的自发势力占领农村——例如说让农村里随便进行粮食投机而不实行国家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那就不容易保证工业建设中的粮食和原料的需要,也就不能保证重工业的建设。不只工业和农业有这样密切的联系,其他工作也是同样互相依据的。例如统计工作就是一种所谓“平凡”、“琐碎”的事务工作,但竹正同志在这个工作中看出了伟大的意义。他说:“因为这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说:“每一个数目字,在我的眼中和心中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活生生的,因为它代表着祖国伟大建设的成就”,“它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见“中国青年”第四期“问题讨论”)。这种看法是完全对的。既然统计工作是祖国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努力做好统计工作,就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而这样的工作也就是有前途的,并且个人的前途在这里也是与国家的前途一致的。认为某些工作不能为国家作出什么贡献,不能成为有前途的工作,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另外,能不能说某些工作因为工作条件不好,限制了人们才能的发展,因此就是没有前途的呢?不错,工作条件悬殊的情形是在种种工作之间存在着的,有些工作对于个人的发展可能会多少有些限制,因而在这些岗位工作的人所能达到的成就也会有一定的限制;不能希望每种工作都具有良好的便利个人发展的条件。但是难道说个人才能的发展是完全决定于客观条件,而自己的努力一点也没有意义吗?难道一个人只要处在很顺利的环境条件前面,自己一点也不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他的才能就会凭空地发展起来吗?当然不会的。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真正地努力工作、努力学习,那么,像在新中国这样各方面都不断进步的条件下,还会有什么工作条件竟恶劣到能够对他成为一种绝对的限制,使他的工作根本不能发展呢?如果是在旧社会,也许还可以这样说,但在新中国,则显然是不会的。即使在工作条件不很好的情形下,只要不断努力工作学习,个人的进步发展仍是可以得到一定的保证的。

什么叫做才能,才能就是在一定的具体工作中所表现的工作能力,就是正确地完成任务和推进工作的能力。发展才能,就是要增长理论政策知识,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如果工作中遇到困难条件,那么,克服困难,正是发展才能的一种表现。所以,工作条件不好,不但不一定就是发展才能的限制,在某种意义上,反而可以成为锻练才能的条件。偏僻地区的工作条件是不好的,特别是学习条件有许多不便,但在偏僻地区就有更多的开辟种种新的工作的机会,能够努力实现开辟新工作的任务,就是发展了个人的才能。在领导较薄弱的地方,掌握工作的正确方向是有困难的,但正是在这样的地方,就能锻练人们独立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简单的工作时,工作本身似乎不能使人学到复杂的知识,这对于人的知识的增长有一定的限制,但任何简单的工作和其他别的各种工作都有着十分复杂的联系,经常留意这种联系,就可以发现简单的工作也有不简单的地方。同时如果要尽量做好一个简单的工作,要把它的工作效率提高,也需要表现创造的才能,电话接线的工作是极简单了,但在这工作中也出现了郭秀云那样的先进工作者,由于加快了接线的速率而使国家获得了很大的利益。这些简单工作的改进,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智慧,都是才能发展的表现。自然,一个做比较简单的工作的青年同志,他考虑到自己的前途问题时,他希望不要是永久地只做同一个简单的工作,而愿意在将来做更复杂的工作,并因此为人民贡献更多的力

量,这样的想法自然不能说有什么不对,同时这样的前途,在我们今天的条件下对于一个有决心努力学习的人来说,也具有一定保证。但是,决不应该因为想望着将来的那个工作的前途,就以为现在这个工作没有前途,因而失去对于现在工作的积极性。只有在现在的工作中努力学习,积极完成任务和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能力日益增长,而在将来能担任更多的工作,将来工作的前途,就要在现在的工作中准备起来。根据以上所谈的一切,就可以知道,把个人的前途和社会的前途分离开来或者对立起来的看法,无论从那一方面的理由来说,都是错误的,都是不能正确认识两者之关系的。

和上面相反的另外一种偏向,即在个人前途与社会前途之间简单地划一个等号。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他们说:“我个人有什么前途,社会主义就是我的前途,到社会主义,人家每餐六个菜,我也不会是五个。”他们是想不劳而获地坐享全体人民努力的成就。这种思想的错误。是完全抹煞了个人努力的作用,不知道,美好的社会主义前途是要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当然,这里所谓个人的努力,也不是个人孤立地奋斗,像某些青年一样,想脱离集体事业和集体来创造个人的成就,而是应该首先服从集体的需要,在集体中彼此帮助,彼此支持,彼此学习,共同努力。个人的前途和社会的前途之所以一致,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美妙前途的实现,是千千万万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个人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在社会主义事业中作出一定的贡献,而且尽可能使这个贡献大一些,这是个人的前途。千千万万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个人的成就的综合,形成整个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的成就,这就是社会的前途。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前途不是从天上凭空落下来,而是相反地要通过千万人的艰苦工作和英勇斗争才能实现,而这艰苦的工作和英勇的斗争又必须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坚持、贯彻,以至于获得胜利。新中国的远大前途之所以不容怀疑,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必定要胜利,是因为中国千千万万的人民已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三十多年的工作和斗争,而且今后还要继续工作下去和斗争下去的缘故。如果停止了各个个人的工作和斗争,那么不但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前途不能实现,就是现在巳经获得的成就也会要归于瓦解。企图不劳而获地坐享社会成就的想法,是非常荒谬的。

这里,还必须明确一点:我们说社会前途和个人前途一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结合的,但并不是说两者在任何时候都毫无矛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时候也有矛盾的。但为了争取社会主义前途,为了集体的利益,在必要时就应该牺牲个人一些眼前的暂时的利益,就如史连才想上学读书,但因工作需要仍应该工作一样。这样看来好像自己牺牲了一些什么东西,但却换来了集体的或者自己的长远利益。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要知道,过去多少先烈为了我们的幸福,流血牺牲,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难道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就不能为了明天的幸福,为了下一代的幸福而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吗?

新中国的青年同志们要为自己创造远大前途,就必须首先想通个人前途与社会前途不可分的道理,努力克服那种把追求个人利益作为主要目的的个人主义的想法,克服各种错误地把个人前途和社会前途分离开来的想法,积极地争取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全中国广大人民一起,共同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要决心不论在什么地区和做什么工作,都要以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地完成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妙前途,也才能为自己创造远大的前途。

猜你喜欢

前途建设工作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共享汽车前途未卜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不工作,爽飞了?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吉林省再生资源市场大有前途
选工作
那些自毁前途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