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丽雅的道路”
1953-08-17叶圣陶
叶圣陶
西蒙诺夫说过,“古丽雅的道路”是艺术性的传记文学。
在正文的头里,作者伊林娜为了几行“给我的读者”。她说;“这短短一生的故事,并不是空想出来的。书里写的那位姑娘,在她还是个小娃娃的时候,我就认识她了;以后在她做学生,做少年先锋队员,做共产主义青年团员的时候,我也知道她。在卫国战争那些日子里,我曾经跟她碰到过。”她说没有亲自看到的那些事情,“她的爹娘、老师、朋友、辅导员和战友,都给我补充了”。她又念了古丽雅的信,幼年时代写在练习本子上的,作战时期写在记事本了上的。她说:“所有这些,帮助我认识了古丽雅整个光明和紧张的一生,就好像我亲眼看见的一样,我不但想像得出她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而且想像得出她想些什么和感觉些什么。”
作者伊休娜写这本书虽然凭“想像”,虽然用的第三人称的叙述法,可是处处从古丽雅本身出发。换句话说,就是所有感觉、情感、思想、语言、行动全都合于古丽雅当时的真情实况,好像古丽雅自己活现在读者面前似的。对于传记文学,咱们应该赞同作者伊林娜的要求。读这本书的时候,咱们应该记住这一句,通过文字直接跟古丽接触——不但认识她的外部生活,而且深入她的内心生活。
这本书叫“古丽雅的道路”是译者给取的。什么道路呢?是生命的道路。古丽雅短短的一生,她的道路可不简单,不寻常。不简单就是丰富,不寻常就是有意义。读罢这本书谁都会觉得古丽雅的一生是丰富的,有意义的。还本书原名叫“第四高度”据通晓俄语的朋友说,解作“高度”的那个字又解作“高地”,古丽雅跟她的战友拿下来的“五六.八高地”的“高地”就是那个字。她在这一次战斗里牺牲了,五六.八高地“是古丽雅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高度”。也可以说是最后一个高地吧,在这以前她爬上过三回生命中的高地,论高度是一回比一回高,这最后的第四回最高。
现在简略地说一说那四回事儿。
她十二岁的时候,乌克兰电影制片厂要她扮演“游击队的女儿”里的女主角——无畏的瓦西林卡。电影里有一场,瓦西林卡得骑着马跳过障碍物。古丽雅骑着一匹叫做“灰毛”的“又坏又野性”的马试演,“灰毛”在障碍物前三回都失败了。可是古丽雅不怕困难,坚强的意志让“她把腿一夹,马来不及想就向前一跳,古丽雅像插了翅膀似地高高飞起来”,终于把障碍物跳过了。这回是她生命中达到的第一高度。
为了拍电影,她把学校里的功课荒了,回答不出地理课的问题。妈妈激励她,说只好找个人来给地补课了。她坚决说“不要”,就专心一志温习地理。到了考试的一天,她望着那张“哑”地图(不标出地名来的地图)觉得怪,“只要望望它,它就用自己的每一根直线、每一根曲线,开始提醒她和告诉她了”,这就是说她温得熟透了。她检起试题来用自己的话回答,完全答对,监考们都称赞她“好得很!”她回到家里用比喻的说法告诉妈妈,“我把第二个障碍物跳过了”。这回是她生命中达到的第二高度。
第三高度是区委会批淮了她加入青年团。学校里的青年团组织委员穆霞告诉她,“你真正能够管住自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嗯,一般说起来,我们认为你完全有资格入团了”。她有资格入团的根据是团员们对她的认识跟了解。“能够管住自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话多么简单,要在团员们的心目中产生这么个共同印象可不简单。要经过多么坚强的意志锻炼才能“管住自己”啊!要经过多么审慎的实践跟认识才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啊!可见古丽雅在这个阶段已经是个自觉的青年,能够自觉地自己培养,自己锻炼了就在被批准入团的一天,她在游泳池练习,勇敢地从八公尺的跳台“跳到透明的水里去”
第四高度前面已经提到过。卫国战争时期,她起初担任救护伤员的工作,后来参加拿下五六.八高地的战斗。她跟战友们扑进德寇已经占领了的战壕,在支援的弹药送来之后,她嚷着“同志们!为了斯大林,为了祖国!前进!”没有指挥员的一排人迎着敌人冲去,高地拿下来了,她达到了“生命
中的最后一个高度”。
古丽雅的一生是一连串的培养性格、锻炼意志的过程。四个高度标志着培养跟锻炼的成就。谁培养她,锻炼她?她的爹娘、老师、朋友、辅导员、战友直接间接地培养她,锻炼她。她的祖国直接间接地培养她,锻炼她。尤其重要的是她能够适应周围的人跟物,体会到一种总的精神——要跟周围的人跟物配合得上,好好儿生活,非自己培养,自己锻炼不可。她体会到这个,所以随时随地能够自己培养,自己锻炼。这本书的着重点也就放在这上头。可以跟古丽雅作对比的,书里头出现一个娜嘉。娜嘉是古丽雅的同学,同班里“最时髦最好看的小姑娘之一”,她任性,怕困难,考试考不出,在九年级留级一年也不以为意,总之她跟古丽雅正相反,是个完全不能够“管住自己”的青年。咱们可以设想,除了家庭环境而外。娜嘉跟古丽雅没有什么不同。娜嘉周围的人跟物不就是古丽雅周围的人跟物吗?可是她们两个的发展完全不一样!原由就在古丽雅能够自己培养,自己锻炼,娜嘉在这一方面可完全不成。
古丽雅并不是天生就的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也有些胆怯害怕,可是她从小受着妈妈的教导,妈妈教她“黑一点儿不可怕”,妈妈教她对于象“你用不着怕他”,给她种下了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根芽。在试骑“灰毛”的时候,牵马的红军战土问她“害怕了吗?”她老实承认“害怕了”。可是人家劝她“今天也许够了吧”,她就回答个“不!再来”害怕了,可是“不,再来”,这就是意志战胜了害怕。在游泳池练习跳水的时候,女教练员要她从八公尺高的地方跳,她踌躇了,自己承认害怕,嘀咕着“永远学不会的”。待站到八公尺高的地方,她还是说‘不行,我跳不了”可是同伴在下面督促她叫她“跳!意志就出来支持她了,“我在区委会里说过!要尽力行动勇敢,可是现在我却说‘跳不了……不行,害臊哇。我不怕!”她得到意志的支持,一下子飞到了透明的水里。
温习地理课的时候,一些胆怯害怕的事情也没有,可是外界的诱惑实在难于抵当,仿佛一切都在对她说“来吧,何必坐在家里读什么地理呢?”咱们试读下面一段文字:“洋台的门窗大开,一股菩提树和金合欢花的香甜气味扑到屋子里来。很近很近,就在静悄悄的路口过去,海在那里嗡嗡地响和波动。这样一个了不起的日子,特别是在你已经十三岁,又有一只小船在岸边等着你的时候,坐在家里可不容易。”还有两个同学没心思温地理,一会儿一齐在书上画图了,一会儿一个说“出去游泳就好!”另一个又说:“我们去吧,去游泳一次也好。”古丽雅拒绝了这些个诱惑,带领那两个同学一块儿温完了地理,才到海边去游泳。做什么事得全心全意地做,专心一志才会有成绩。外界的诱惑可叫你分心,破坏你的全心全意,所以是工作跟学习上的一种障碍。这种障碍必须排除,凭意志去排除,凭对于当前工作跟学习的正确认识去排除。古丽雅懂得孩子要全面发展,地理跟旁的功课一样,是必须学好的功课,自己的欠缺必须立刻弥补,再也延迟不得,这是她能够拒绝诱惑、坚持到底的基本来由。据说这一节“第二高度”是苏联的教师时常称引的,他们拿这个故事来教育儿童做好功课。
在“第三高度”之后,她独个儿在德聂泊尔河上划船,起初她顺流而下,因为容易划些。可是她想掉转船头的时候,水流还是把船朝下游送去,天快黑了,河上又没有旁的船。她于是镇定一下,鼓起勇气,跟德聂泊尔河斗争,结果船听话了,在天已经全黑的时候回到了码头。后来她把这回实际经验里体会出来的道理告诉娜嘉,说生活不应该顺流而下。她说:“顺流而下非常容易,这是一种快乐。船好像自己在那里走。可是试试看回过头来吧。你被水顶住,划也划不过来,”娜嘉以为这只是说划船,古丽雅就说:“你要明白——这个比方处处合用,绝对合用。你只要放纵自己,尽量随随便便地过日子,那么水流就会把你带走,你就再也游不回来了。这个比方应该一辈子记住,这是最重要的!”顺流而下固然容易,可是坐船的你不做主,水流做你的主,水流把你送到哪里就到哪里。在生活的水流里划船,你能顺流而下,自己不做主吗?你能遇上困难就避过困难,遇到诱惑就接受谤惑,可以对付就对付一下,可以马虎就马虎一回吗?这样地“顺”下去。即使被送到一个并不太坏的地方,那也全是水流的事,划船的你丝毫没有份儿。何况这样地“顺”下去往往会被送到风涛险恶的港口,那里有翻船没顶种种坏事等着你。到了那个时候,你在生活的水流里覆没了,你有了个生命好像从来不曾有过一样,那岂不是糟透的事?所以古丽雅的实践跟认识是绝对正确的,不能放纵自己。不能随随便便地过日子。这就是说,在生活的水流里划船,不能让“船好像自己在那里走”,你得掌握住你的船,朝着你认定的方向走去。也就是说,你得“管住自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才是真正的生命,不是徒有其名的生命。那方向又凭什么来定呢?凭志趣,凭理想。
古丽雅的一生是有志趣,有理想的。拍电影一定要拍好,做功课一定要做好,那还是她幼年时期的表现,已经可以看出她把做好一件该做的事认作她的志趣跟理想了。到了“第三高度”以后,她的志趣跟理想就非常明确了。咱们不妨听听她的话。她告诉她的知心朋友米腊说:“我爱生命。好像就算给我三条生命吧——我还是嫌少!再给我第四条生命吧似的。如果总共只有一条生命呢,我就不知道打哪儿做起了”……又要这个,又要那个了——既要全,又要好!”这似乎有些无所适从。可是她又说:“可是你要知道……我也是很大方的。我需要许多东西——可是我什么都舍得给,我觉得很高兴把生命献给一件大事业。你相信我吗?我不吹牛。”“把生命献给一件大事业”,这就是她认定
的方向,她的不可动摇的志趣跟理想。这个话是在普通学校毕业的时候说的,当时她觉得跟大自然斗争,在沙漠里开运河是“一件大事业”,所以她决定进“水力工程和改良土壤学院”。到了卫国战争时期,她已经结了婚生了孩子了,她对孩子这么想:“不,不能离开小刺猬(她的孩子的外号)得为他活着。可是为他死也许更好、更正确呢?如果不用胸膛去保护像他这样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就都没有生命了。小刺猬的生命不过刚开始……这是说得用胸膛来保护他……用心来保护他!”为了这“一件大事业”,她才离开舍不得离开的小刺猬,把生命投入卫国战争。总括说来,在最适当最需要她的时机,尽她所有的力量,作最大的贡献,这就是她的志趣跟理想。而且,她的意志好比划船的桨,能够扣住她那生命的船,对准认定的方向划去。这就是说她凭意志的力量能够实现她的志趣跟理想。
这本书里写的,除了战争而外,几乎全是日常生活。买玩具。看动物。进幼儿园。上学校。跟小朋友来往。跟动物打交道。捡矿石标本。拣各项运动。为了拍电影,转移居地跟学校。为了电影演得好,学校成绩优良,得到奖赏了在阿尔迪克的夏令营过夏。为了害风湿病,到冷山峡的儿童疗养院疗养。在阿尔迪克,跟两百多个少先队员拜访了同在那里休养的莫洛托夫。又因莫浴托夫的邀请,大伙儿上莫斯科参观克里姆林宫。在冷山峡,认识了西班牙的英雄们的孩子,也就是认识了外国的朋友……诸如此类全是苏联儿童的日常生活,不是古丽雅的特殊生活,当然演电影也得除外,苏联儿童并不个个演电影。古丽雅在这些日常生活里,好像植物种在肥沃的土壤里一样,生活条件优厚,生长发育自然顺遂,所到的地方景物不同,色彩各异,可是没有一处不美。所遇的人物,从同在一块儿玩的小朋友到党和政府的领袖,思想、性情、态度各色各样,可是没有一个不善良。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观念:祖国是可爱的,生活是可爱的;在这可爱的祖国里,在这可爱的生活里,谁都得努力向上,使明天比今天更可爱。这不就是爱国主义吗?爱国主义不是从外面加到生活里头来的,爱国主义不是凭空泛的言词培养得成的。实际的生活经验,随时随地接触到的事事物物,全都是培养爱国主义的滋养料,生命吸收了这些滋养料,爱国主义自然在内里发芽滋长了。
这本书写种种生活,写古丽雅在种种生活里“想些什么和感觉些什么”,要举例也举不胜举,只好抽象地说了上一节话就算,待读者自己去仔细体会。可是还不得不抄上一两节,让读者先来尝一尝。以下是古丽雅离开家庭上前线的一节:
“妈妈!”古丽雅用稍微有点儿颤抖的声音说,
“我是告别来了。我要上前线去。”
“难道召集你了吗?你有孩子啊不是……”
“妈妈,我是自愿去的。我没有别的做法了。小刺猬你照顾得比我好。对不起,我留给你这份心事。”
妈妈一声不响地望着古丽雅,好像不明白说话是什么意思。接着她一点儿也没打算跟她争吵,轻轻地问她:
“你什么时后走?”
“火车过一个半钟头开。可是得早点儿到司令部。”
她尽力说得快活些,又如上一句:
“好妈妈!给我煎点儿饼上路吃吧!”
接着她走到柳条床旁边。
小刺猬已经不睡了,他抓住床背,全身站起来,用一只脚踩枕头。
“妈妈!”他低着嗓子说,全身向古丽雅摸过来。
他生下来以后,这还不过是第三次或者第四次发出“妈妈”的声音。
古丽雅觉得跟他在一块儿的时候已经不多了,眼泪从眼睛里淌下来。她一声不响地抱起小刺猬,跟他一块儿坐在窗口。
妈妈给她收拾行李的时候,她把小刺猬放在膝盖上望了好久。小刺猬皱起了白眉毛,摸摸妈妈军帽上的小星星,用他自已那种特别的、听不懂的话说了声什么。古丽雅尽力记住他两只有很小很小的指甲的手、隆起来的又小又圆的脑门子、长着浅黄色软头发的后脑瓜。
他们在一块儿,这是她在家的最后几分钟了。
“好,亲爱的!”她站起来说,“我的时候到了。再见吧——在基辅见吧!”
她把小刺猬交给妈妈,抱了抱她,拿起妈妈匆匆忙忙给她放拾好的小包裹就走。她走到门口,又回了一次头,皱了皱眉头,接着一个大转身,差不多像跑一样走掉了。
你可以透过文字直接体会古丽雅的心情,仿佛古丽雅就是你自己。你听她说“我没有别的做法了”,这不就是说当前该走的路唯有上前线吗?她作这样的决定,不是跟她的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分不开吗?你跟古丽雅的心情越接近,你越觉得在这些难舍难分的当儿,终于应该“差不多像跑一样走掉了”。以下再来抄一节:
外面很静。黑暗当中,她听见有人说话,这人就在放盖着油布的大炮的平车旁边。说的是很温柔的乌克兰话,古丽雅好像被一个乌克兰朋友叫了一声似的,不由自主地停了脚。
“你是我亲爱的,你是我的好姑娘,”一个年轻人的声音温柔亲切地说。“我和你还要看见许多东西!知道许多东西。一消灭德国鬼子,咱们就回家,我和你过日子,一块儿到树林子里去。”
“柯斯嘉在跟谁说话呢?”古丽雅想。她听声音认出这是他来。
这年轻人是哈尔柯夫来的,又文静又怕难为情。古丽雅在司令部里常常碰见他,他在那儿当通讯员。
“要是柯斯嘉在这种时候,决心把自已的感觉告诉这位姑娘,这姑娘一定很了不起。我不该打扰他们。”
柯斯嘉继续用最甜的字眼来叫他的女朋友,这些字眼是可以想得出来的,像:“我的小心肝”、“我的爱人”、“我漂亮的好姑娘”……。。
古丽雅充满了好奇心。
(下接32页)
(上接第三十七页)
“她是一个什么人呢?她只要回答一声也好哇!不明白她。哑巴还是怎么的?”
古丽雅忍不住了,走近一点。
柯斯嘉完全一个人在那里站岗。周围一个人影子也没有。
“柯斯嘉,你刚才跟谁说话来啦?”古丽雅东张西望,惊奇地问他。
柯斯嘉咳了一声,两只脚轮流地顿。
“我不跟谁说话,我跟我的枪说话。”他说。
古丽雅笑起来了。
“我想她怎么老不响呢?”
“它只是暂时不响,”柯斯嘉说。“一到打仗时候,它就要‘劈拍劈拍响,叫德国鬼子肠子都爬出来的。”
这个跟步枪谈话的柯斯嘉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沉着。你可以设想,古丽雅就在这么样的战士中间过战时生活,跟他们一块儿抵抗侵略,保卫祖国。她能够那样勇敢坚强,不正如常言说的水到渠成吗?。
不再多抄原文了。总之一句话,周围的人跟物全都影响着古丽雅,整个的生活全都是培养跟锻炼的过程,尤其重要的是她有志趣,有理想,意志又好像飞机上的推进器,在头里引导她向前,所以她达到了生命中很高的高度。
不用说,这是一本好书,我国的少年、青年值得仔细地读一读。且不必问该怎么学习古丽雅,要是不泛泛地读,要是通过文字接近古丽雅的思想跟感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古丽雅了。
作者伊林娜的艺术手法很高,要谈是大有可谈的,这里且不谈。译者的译文忠实程度怎么样,我完全不懂俄文,当然说不来。单就译文说,畅达流利,是比较可以叫人满意的一种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