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续完)

1953-08-17

中国青年 1953年23期
关键词:中国人民志愿军指导员敌人

文书工作也要适应战斗环境

到朝鲜不久,指导员就对罗盛教说:“现在的环境不同了,在文书工作上,必须创造出一套新的工作方法来,适应紧张的战斗环境。”

罗盛教一想:指导员的话很对。比方说:有负伤的战士马上要转移,文书就必须马上找出他的军人登记表,要开介绍信,要转组织关系,要替他从班里把背包找来,一起让伤员带走……这些工作作慢了,多耽误一分钟,就让伤员多受一分钟的痛苦;要是把伤员送走后,再把这些东西送走,那么伤员到了那里,就不能马上领到需要的物品; 伤员是党、团员的话,也就不能及时地过党、团的组织生活了。于是,罗盛教就积极研究改进工作方法。 他首先把每个战士的军人登记表整理得非常清楚,又重抄了一遍。平时,就常到班里和战土闲谈,问他们:“你什么时侯入伍的?”“什么时侯入党的?”“有没有立过功?“有没有负过伤?“这样他对每个战士的印象加深了。平时,他常拿出军人登记表来,闭着眼想表里的内容。慢慢,整个连队的军人登记表上的内容,差不多都能记下来了。每次开介绍信转组织关系,他就不用一字一字照着“军人登记表”抄了。一看名字,就全能写下来。这样,工作就迅速很多了,并且没有出过差错。

挖工事

可是,他渴望着去参加战斗,要亲手杀死敌人。每次他向指导员提出这个请求时,指导员总是说这么几句:“你的决心很好,可是革命有分工。你作好了文书工作,不是跟消灭敌人一样吗?到了朝鲜还怕没事做?”

指导员的话对啊,要做的事情真是多得很。到了朝鲜还怕没事做?罗盛教每天做完自己的工作,一闭下来,就耽不住了。他想:同志们正在挖战壕,修工事,我怎么能闲着,于是他就赶到那里,卷起袖子,拿起洋镐,就跟着大伙干起来。

正在这时候,炊事员担着担子,送水来了。

水桶还在炊事员的肩上,战土们纷纷解下茶缸,一下,水桶就见了底。罗盛教抢着担起空桶,飞奔下山。不一会儿,炊事员和罗盛教各自担着一担水来了。罗盛教放下水桶说:“敞口喝吧,管饱!”有人就说:“真该给罗文书表扬表扬。”

搭桥

有一次,部队到前沿阵地去接防,路上过桥的时候,敌人的炮火把桥对头锁住了。炮弹一个接连一个在桥前桥后爆炸,泥土大块大块地飞向天空,河水沸腾了。部队掩蔽大河边,每个人的身上,积满了尘土。等了好一会儿,还是不能过桥。看样子,敌人既发现了这个目标,决不会松手的了。罗盛教想:难道凭着他几个炮弹,当真就把咱们挡住了吗?他瞅见在河对面岸上,堆着几根电线杆子。他想:为什么不把它拿过来,在别处搭一座桥呢。一想定当,马上就向连长建议。连长说:“使得。可是怎么过去呢?”游过去!”罗盛教说。连长问:“你会水?”“不成问题!”罗盛教说。连长说:“行!你就去,再带上两个人。”

罗盛教和旁的几个战士,游过了河。

在河的另外一个地方,便桥搭成了。部队很快地过了河。敌人的炮弹,还是发疯似的在那桥前桥后一个接连一个地爆炸。

扛弹药

管理排出发去扛运弹药。罗盛教要求参加。连长说:“这可不简单,要过封锁线,你行吗?”罗盛教说:“运扛弹药都不行,我到朝鲜来是干什么的?”连长同意了。

排长在前面领队,罗盛教就在队尾。排长说:“到时候可沉住气!”罗盛教笑笑没说话,紧了紧腰带,紧紧地跟着队伍走了。

每个人扛了五十来斤重的弹药回来。快到敌人的封锁线,敌人的探照灯闪电似地直晃。正在这骨节眼上,突然,敌人打起迫击炮来了。人们耽心弹药叫敌人的炮火打着了。跑跑又爬下,爬下一会又站起跑。有几个战士实在累坏了,爬着,背上压着五十多斤重的弹药包,压得连气都喘不过来。迫击炮弹越来越密,罗盛教看着着急。在这时候,动作一慢就会吃亏。罗盛教就大声喊道:“同志们!坚决完成任务,不向困难低头!跟我来!”他弯着腰就跑起来,人们就跟着他撵上来。在即探照灯的闪光中,人们就像脱了缰的马跑过去了。

罗盛教跑过了封锁线,又转回去帮助旁的同志打弹药。直到人们全过了封锁线。

我们一定要报仇”

七月中旬,敌人的炮火常常打到我军阵地背后的村子里。有一天,罗盛教和两个炊事员正从阵地上送饭回来,才下山坡,忽然听见有小孩的哭声。他们寻声找去,在一座房子后面的防空洞旁边,有两个十岁左右的小孩,抱着一个四五十岁的妇女在哭。罗盛教急忙掏出急救包跑过去一看,那妇女的胸脯都被炮弹皮炸裂了。这时候,敌人还在打炮。炊事员就把两个孩子送到防空洞里。罗盛教跑到另一个防空洞里,找来了一位老大爷,把两个孩子交给他照顾。罗盛教回到连队以后,就发动大家捐东西给那两个小孩。他自己首先把仅有的一点钱、一双袜子、一双鞋、一件单衣都拿出来。最后,罗盛教跟几个同志一起埋葬了孩子的母亲。他们在坟前沉痛地说:“我们一定要报仇!”

第一次参加战斗

在罗盛教他们埋葬了这位朝鲜母亲不久的一个晚上,部队准备出发打伏击。罗盛教拿起几个手榴弹,向指导员再三要求一起去。他说:“指导员!这次你允许我去吧!我要给千万个朝鲜母亲和孩子报仇!”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请求,分配他担任救护伤员的任务。

他们在一个山头上淋了一整夜的雨。修好了临时工事,埋伏起来。第二天敌人钻进了埋伏圈。我们的火力压住了敌人,可是敌人还是像蠢猪一样的向前爬过来。一个土耳其兵巳经爬到工事的前沿。挨近罗盛教的一个战土,猛一下跳出了工事,举起枪把直向那土耳其兵的头上打下去。罗盛教看着挺高兴。突然在他的右边炮弹爆炸了。他扭头一看,一个同志的头部挂彩了。他立刻跳出工事,冒着敌人的机枪扫射,冲过去替那位同志包扎好了伤口,把他背下山去,交给救护伤员的同志,又回到工事里。他拿起手榴弹,看着向工事的前沿爬来的敌人。他一咬牙,用尽力气举起手榴弹猛的扔了过去。“轰”的一声,他生平第一次扔出的一个手榴弹,在敌人的面前爆炸了。在那闪闪的火光里,看到敌人倒下了!他第一次实现了日夜所渴望着的愿望,他亲手杀死了敌人。

和朝鲜孩子在一起的时侯

冬天到了。

罗盛教他们的部队,到了成川群的石田里。

罗盛教一到那村子里,不几天就和村里的老百姓熟了。他住的那家房东老太太,一见旁的志愿军同志,就指指自己的家,用手比比高矮,竖起大拇指,意思是说:住在我家的那个矮个子志愿军同志,真是好样儿的!

村里的孩子们也常常来找罗盛教玩。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就想起了罗盛教。他们先派一两个孩子跑在罗盛教住的地方,扒着门缝往里瞧。要是瞅见他正在工作,孩子们就悄悄地溜走了。要是他在休息,就“噢”的一声,蹦到屋子里,笑嘻嘻地跑到罗盛教面前,把他拉走了。门前早有一大群孩子等着呢。

罗盛教让他们排好队,教他们唱歌和做游戏。朝鲜的孩子们虽说不懂中国话,可是唱中国歌,只要教几遍,就唱会了。朝鲜的孩子们真聪明啊!

舍身救崔莹

过阳历年那几天,天气突然变得更冷了。温度一下就降到零下二十度。

一九五二年一月二日的清早,上操的时候,指导员号召大家努力学习军事技术,进一步提高战斗力。罗盛教记起河边上有两个打不响的手榴弹,用来练习掷弹最好不过。下了操,他就叫上理发员小宋,冒着冷得澈骨的风,朝河边走去。

远远望去,结着冰的河面,像是一块玻璃。河面上有四五个朝鲜少年正在滑冰,燕子似地掠过来又掠过去。当他们滑到河岸的时候,见了他俩就大声地呼唤着。一转身,就又滑远了。小宋看得入了神,就对罗盛教说:“我也去滑一会儿!”他说着弯下腰来紧了紧鞋带,滑到冰面上。

罗盛教沿着河边寻找着手榴弹。突然一声惊叫。罗盛教猛一回头,只见在那河的中央,有一个少年掉到冰窟窿里去了,他双手扑打了几下水面,一瞬眼就没了顶。

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下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一面连撕带扯地脱着衣服。当他跑到那里,全身脱得只剩下了一身单衣。

“接通”一声,罗盛教一直就钻进了冰窟窿,冰面上激起了一阵水花。

那河水有八尺多深,罗盛教在水底下摸了一阵,摸了个空。他赶紧钻出水面,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下又钻进水去。

罗盛教第二回又摸了个空,又钻出了水面。他张着大嘴直喘气。手指已经冻得僵硬了,浑身痛得像刀割着似的。情况真是危急万分。怎么办?难道一个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一个青年团员,能够见死不救吗?不,他一抿嘴,又钻下水去。

罗盛教到底把那少年摸住了。这时候,罗盛教全身麻木,手脚都不怎么听自己的使唤了。他把那少年托上了水面,那少年眯糊着眼,两手乱抓。半天才抓住了冰窟窿的边沿。眼看他快爬上冰面,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埸了。连人带冰一齐又掉进水里。窟窿越来越大了。

小宋在远处看到了这情景,拔腿就往村里跑。村边有一根电线杆。他不管打多重,抱起电线杆子,往肩上一搁,直向河边拖来。

这时候,罗盛教又钻出水来。嘴里喷着水,脸、脖子、肩膀全紫了。他再也支持不住了。可是,那

个朝鲜少年还在水底下啊!他艰难地吸了口气,一抿嘴又沉到水底,两脚踏着河底的碎石,硬用头和肩膀把那少年顶出了水面。

小宋正好赶到。他把电线杆子伸到那少年的身边。那少年抱着杆子被拉上冰面。 可是,那冰底的激流已把罗盛教冲到远处去了。小宋不见罗盛教上来,他自已又不会游泳,就急忙忙回村里去叫人。

人们用斧头头闲冰块到了罗盛教,把他抬上了岸。人们大声地叫他:“罗盛教同志!罗盛教同志!”可是他再也不能睁开眼来,看一看这可爱的朝鲜的土地,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同志们了。

永远活在中朝人民的心里一个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为了救活一个朝鲜的孩子,交出了自己年青的生命。一转眼间,村里人们都知道了这件事。年老的母亲放下了手里针线,孩子们的歌声停止了。人们默默地走出了自己的家门。

石田里二十多户的朝鲜老百姓,赶来围住罗盛教的遗体,像失去亲人一样地痛哭着。那个被救的朝鲜孩子,名叫崔莹。他更是哭得厉害。他说:“罗同志舍身救了我,比我的亲哥哥还亲,我要亲自去安葬他。”他的母亲也说:“罗同志为救崔莹而牺牲了他自己,这种恩情永远也报不尽啊!”村里有一位名叫元善女的老太太,她献出一块准备自死后用的好坟地,用来安葬罗盛教烈士。她对本村的劳动产支部书记崔台元同志说:“我能把自己的这块好地让给罗同志,是我最大的安慰。你向志愿军同志说说吧!”

石田里的老百姓再三向罗盛教的连长和指导员说:“罗同志为了救我们的孩子而牺牲了,请你们把他的遗体交给我们,让我们按照朝鲜人民最隆重的葬礼安葬他吧!”

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领导机关接受了这个要求。罗盛教住的那家房东老太太,因听说有一个志愿军牺牲了,就匆匆忙忙到街上去打听。当知道了牺牲的那个志愿军,就是住在她家天天替她担水的那个小个子,这时候,她的胸口像是被什么堵塞住了。她默默地拖着脚步走回家去,不知不觉就走到罗盛教住的屋里。她弯下腰伸手摸摸打得方方正正的背包——今天天刚朦朦亮,她还看见罗盛教在打背包。她伸手摸摸罗盛教自己做的那把胡琴——在那滴水成冰的夜里,罗盛教用这把胡琴,拉奏过歌颂英雄、歌颂和平、歌颂人民大翻身的歌。每当她听到这些歌声,总使她想起过去的苦难,热烈地向往着幸福的明天。那歌声的余音仿佛还在耳边起落。她望着收拾得明净的桌子——罗盛教常伏在桌上写字,见她过来,总是抬起头来,睁着孩子般的眼睛向她笑一笑,马上又低下头来写字。柔和明亮的眼睛啊!“他怎么会死啊?”

他多么年青,他多么懂事。他是一个中国人,离开自己的老人,跨过千山万水来到这里,朝朝夜夜总是忙个不停。他是为了我们朝鲜人啊!他为了救一个朝鲜的孩子,跳到冷撒切骨的水里……他为了我们朝鲜人,他不怕死!他死了,他的老人们该多心痛,他的同志们该多心痛,每一个朝鲜人该多心痛!她想到这里,一头的白发,微微地颤动起来。窗外传来“踏,踏,踏”的脚步声。她推开窗子,阳光直射到屋里。她才记起快到晌午的时候了。一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正打街上过。她眯着眼仔细端详着。她突然觉得他们每一个人都和罗盛教仿佛,几乎分不出来。都是那样的年青、健壮、能干。

“他没有死啊!”

*当天下午,石田里村的少年们抬着罗盛教的遗体,到墓地去。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在后面。人们紧闭着嘴,迎着呼呼的寒风,在那堆积着水的路上,默默地走着。千言万语也说不出人们心里的沉痛和激动。可是,人们甚至可以感觉得出来,自己的心里有一种力量在增长。当少年们抬着罗盛教的遗体放进墓坑的时候,村里的人们围在墓坑的四周,最后一次看望亲人的容貌。这时候,所有的人都哭了。

崔莹端着一瓶酒 、一碗豆腐、一碗饭(这是朝鲜最尊贵的祭礼),放在墓前的石桌上。他跪在墓前足有三十多分钟。他就:“罗同志,我永远忘不了你的救命恩情,我们要世世代代纪念着你。我决心参加人民军,继承你的遗志,学习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志愿军同一起去打败美国侵略者!”第二天,崔莹离开石田里,走了数十里地,找到了人民军某部,要求参军。可是因为他不到参军的年纪,又把他送回村里。他就发起组织了“罗盛教少年生产队”。努力生产,援前线。

*从朝鲜到我们祖国,在千千万万的中朝人民里边,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里,传颂着罗盛教这一个光荣的名字,和他不朽的英雄的事迹。

罗盛教同志的英雄行为,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仅仅是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救活了一个朝鲜少年,重要的是他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使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进一步加强了,鼓舞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战斗意志,增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决心和力量,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大家拿罗盛教同志作自己的榜样,一提起他的名字,就会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国际主义战士的应该怎样要求自己,怎样对待人民,怎样把国际主义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全部生活里去。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在罗盛教同志之后,接连出现了王永罗、吕玉久、张明禄等舍身抢救朝鲜人民的不朽事迹。罗盛教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国际主义精神的光辉旗帜。

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为了表扬罗盛教同志,给他追记特等功一次。并且授给他“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光荣称号。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认罗盛教同志为模范团员,并且追授给他奖状。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给他“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在罗盛教牺牲的那个村子已改名罗盛教村,村前的一条栎治河,改名罗盛教河,安葬他的佛体洞山,改名罗盛教山。山上建立了纪念碑和纪念亭。纪念碑有一丈五尺多高。碑上有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元帅亲笔写的金色大字:

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在山上,在河边,朝鲜人民常常唱着歌颂罗盛教的歌:

青青河,

高高山,

中国英雄万万年,

我们心爱罗盛教,

赞美的歌儿唱不完。

*

罗盛教在中朝人民的心里,是一个永远活着的人。

一九五三年秋末在北京整理完毕。

附记

这篇文章是根据团湖南邵阳地委,和中国少年报社送来的材料,以及报章杂志上发表的有关罗盛教同志的文章,还有罗盛教同志生前的日记片断、几封往来书信、作文和罗盛教同志的师友的来信整理起来的。

整理者本人既未去过朝鲜,也没有在军队里生活过。因此,这篇文章只能算是一篇极不完整的资料。

希望熟悉罗盛教同志的读者,多多指出这文章里的错误和缺点,并提供新的材料,以便修改或重新整理。

(本文第三节“要革命就不能怕困难”一段中(见本刊二十一期第二十六页)第一行一九五0年十一月,沅陵解放了。”应改为“一九四九年九月,沅陵解放了。”特此更正。)

猜你喜欢

中国人民志愿军指导员敌人
举办两新党建指导员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用工指导员+”激活集体协商
敌人派(下)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好伙食顶半个指导员
足够是够的敌人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5周年
最后一个敌人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50周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