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造思想和“保全名誉”

1952-08-16黄树则

中国青年 1952年6期
关键词:坦白当众革命者

黄树则

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中,有些曾经有过贪污行为的人不愿意当众坦白。他对自己辩护说:“反正我自己知道自己做了错事,以后保证不再犯就是了。我不告诉人知道并不是自己不愿意改过,而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啊!”这种想法的错误在那里呢?

对待自己的错误,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当众坦白,决心改过。这是忠诚老实的态度,是为群众所欢迎的态度。第二种态度是坚持错误,不接受教育,不表示悔改。这是为群众所痛恨的态度,是自捣毁灭的态度。第三种态度是“内心改悔”,但不愿当众坦白,认为既曾偷偷摸摸地犯了错误,索性就偷偷摸摸地混过去了事,以便在群众面前保持自己的品格“完整无缺”,保全自己的名誉“丝毫无损”。这是一种不忠诚不老实的态度。可不可以说,这种态度可为群众所原谅呢?当然是不可以的。

忠诚老实的态度不但不会遭到群众的耻笑,而且为群众所欢迎,因为:当众坦白不仅证明愿意丢掉自己的真正错误,而且证明愿意接受群众的教育与监督,保证以后不再重犯了。当众坦白不仅揭露了自己,而且启发了别人,推动了别人。因此,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中应该力求改造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回避这个运动,迟迟不前。

但是那种为“保全名誉”而不愿当众坦白的人却不是这样。他对群众对组织不忠诚老实,这是欺骗行为。他不从维护革命利益出发来处理自己的错误,而是从维护个人虚荣出发来抹煞自己的错误,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行为。他怕当众坦白,也就是怕受群众的教育和监督,给自己留下一个可以重犯的余地。因此,他不是在反污贪、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中力求改造自己的思想,而是想回避这个运动。这样的人是否真心愿意悔改,是很值得怀疑的。

而且,为“保全名誉”而不坦白承认自己的错误,其结果必适得其反。犯了错误,又打算隐瞒错误,欺骗组织、欺骗同志岂不是错上加错,有什么名誉可言呢?贪污行为是可耻的,把可耻的东西保藏起来,隐瞒不说,就更可耻,又有什么名誉可言呢?所以为“保全名誉”而隐瞒错误,必至因隐瞒错误而名誉扫地,这是很明显的。

“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虽然名誉很重要,然而名誉不是什么脱离人的行为而独立存在的神秘的东西。如果离开人的行为而空谈名誉,那就是唯心论。什么是名誉?要不要名誉?我们必须认识清楚。

在资产阶级看来,有钱有势就是有名誉,站在别人的头上欺压别人就是有名誉。不劳而食就是有名誉。资产阶级为了达到他们的这些自私自利的目的,常常蒙骗人民,也往往以“仁义道德”之名,来掩盖其男盗女娼之实。资产阶级最善于口是心非。他们也说“公私兼顾 ”,其实在假公济私。也说“遵守国家法令”,其实在盗窃国家资财。只有人民起来,撕破他们这种假面具,他们才会原形毕露 。

在革命队伍里面。有一些人受资产附级思想影响很深,他们对组织对人民表现不忠诚,不老实,言行不一致,他们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喜欢别人奉承,表示高高在上,自以为这样就是取得了名誉。这种人很容易蜕化,如不赶快悔改,前途是很危险的。

至于无产阶级对于名誉的看法就完全不同。在无产阶级看来,谁对人民、对祖国、对组织无限忠诚,并经常不懈地努力工作,对人民的敌人无限愤恨,并在战斗中表现无限英勇,谁才应该获得人民所给予的名誉。无产阶级的革命者,努力工作,英勇战斗,既不是为个人之利,也不是为个人之名,而是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者当然也要名誉,但他所要的名誉绝不是虚荣,而是人民所给予他的真实的工作代价。他认为名誉愈高,责任愈大,有了名誉对工作更应该小心谨慎,积极负责。如果他确实做了很多的工作,而没有获得应有的表扬——这种情况有时候是可能的——他也绝不恼丧。因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者始终是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者才能真正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由此可见,以隐瞒错误来骗取“名誉”,从来不是无产阶级的行为,而是资产阶级的行为。有错误不肯当众坦白,实际是由于受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一个新中国的青年应该决心抛弃这种坏的影响,勇敢地掌握起自我批评的武器,彻底改正错误,彻底改造自己的思想。

猜你喜欢

坦白当众革命者
当众发言畏惧成因及其适应教学方法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懂事崩
博弈论—囚徒困境模型浅析
中文的魅力,老外理解不了
真情告白
论坦白的处遇
做个自信的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