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盛教同志的行为是伟大和正确的
1952-08-16于北辰
于北辰
二月五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一文,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青年团员罗盛教同志舍身抢救溺水的朝鲜少年崔莹的壮烈事迹。《中国青年》本年第六期“生活、思想、学习”栏刊登了夏邦新同志的一封来信,在这封来信中提出了“罗盛教同志的牺牲是否值得?”的问题。信中说有的同志认为“罗盛教同志的任务是战斗,打击敌人,他不应该冒自己生命危险去抢救一个朝鲜小孩。”有的说:“救起一个小孩,反淹死一个人民志愿军战士。太不值得!”关于这个问题,在短短的一个月中,《中国青年》编辑部接到了一千多封青年读者的来信,一致认为罗盛教同志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给了他们很大的教育;对于罗盛教同志舍身抢救朝鲜少年崔莹的壮烈事迹,绝大多数来信中认为这完全是伟大的、正确的行为。其中也有个别同志如太原李提范同志等认为“罗盛教同志抢救崔莹,客观事实上的确是得不偿失的,但事迹是伟大的,值得我们歌颂的。”这些同志在感动之余,有一种“惋惜”“遗憾”的情愿。
“救起一个小孩,反淹死一个人民志愿军战士。太不值得!”“客观事实上的确是得不偿失。”这些想法,恰恰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我们回顾一下客观事实吧!一开始是崔莹所在的村庄,“为了追悼罗盛教,村民们一连开了好几次会议。他们在会上保证提早缴纳公粮,今后要深耕细作,多打粮食,支援前线,争取在反侵略战争中获得更大的胜利。”并刻石以警后人说:“生长在朝鲜土地上的人民,都应该永远地牢记着我们的友人罗盛教同志,学习他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继而“一个月以来(不,应当说永远下去——笔者),凡是在这座墓前经过的军人和人民,都怀着崇敬的心情走上墓基,来凭吊这位埋葬在朝鲜土地上的中国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文书罗盛教同志。”我们可以想一想对于凡是亲自凭吊过罗盛教同志坟墓的中朝军民,将会产生什么作用呢?罗盛教同志的英雄行为,迅速传播到中朝两国的城镇和乡村,许多青年感动得流泪,并决心改正缺点向罗盛教同志学习。例如有一个青年在他的日记本上写道:“在罗烈士的面前,我的生命显得太渺小了。今后我决心学习他伟大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排除思想上个人主义的垃圾。”有一个师范学校的学生写给《中国青年》编辑部的信中说:“我原来认得当一个小学教员太委屈了自己。当我看了罗盛教同志的事迹,觉得自己太自私,太可取了,我决心服从组织分配,当一个人民的教师。”……
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些决心汇集起来,将会发生什么影响呢!所以,青年团中央对罗盛教同志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的正确估计是这样的:“他的英雄行为的意义不仅在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挽救了一位朝鲜少年,重要的是他这种崇高的精神将进一步加强与巩固中朝两国人民的团结和革命友谊,鼓舞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战斗意志,增强中国人民与青年抗美援朝的决心与力量。”
有人认为:“罗盛教同志的任务是战斗,打掣敌人,他不应该冒自己生命危险去抢救一个朝鲜小孩。”有这种想法的同志,他们没有认识到人民军队的本质。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是血肉相连的。毛主席曾经告诉我们,人民的军队,对于“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经常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继承了中国人民军队的优秀传统,他们随时随地都非常关心朝鲜人民的生活和他们在美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下所遭受到的痛苦。他们和朝鲜人民也是血肉相连的。他们可以自己吃不饱,节省粮食救济朝鲜难民;他们可以冒着生命的危险钻进被美国飞机轰炸后燃烧着的房屋中去抢救朝鲜妇女儿童;他们利用战斗的间歇或休整的时间,帮助朝鲜农民耕种或收割庄稼。他们把朝鲜人民的幸福和灾害,当作自己的幸福和灾害。怎么能坐视朝鲜少年溺死而不去援救?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这种伟大的精神,是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罗盛教同志英勇地舍己救人,正是说明他具备了这种国际主义精神,这种共产主义精神。在他留下的日记上有着这样的一首短诗:“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以后,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体面前停留,应该继续勇敢前进,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牺牲的同志报仇!”这首短诗不但充分地流露了热爱祖国、热爱朝鲜人民的精神和战斗的决心,也表现了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的文章里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白求恩大夫—笔者)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罗盛教同志的能力当然要比白求恩小,但正因为他也具有了这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所以他能够有这样伟大的事迹,能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有人说:“罗盛教同志的英雄行为是偶然的。”实际上,罗盛教同志的英雄行为决不是什么偶然的。而是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和高度热爱祖国、热爱朝鲜人民、仇恨美帝国主义的必然结果。临阵的逃兵和临事患得患失之辈;肯定是与这种伟大的英雄行为永远无缘的。罗盛教同志脑子里假若存在丝毫自私自利的成份,首先在零下二十度严寒面前稍一犹豫就过去了;其次沉入水中,一连两次找不到崔莹,也可以交代了;其三找到崔莹后,四周冰薄,屡救不得,人事已尽到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罗盛教向志为了营救朝鲜少年的崇高目的,他完全忘记了自己。他决没有半途停止,他继续努力,终于崔莹被他救活,自己却力竭牺牲。这种朴素的英雄形象,决不是用偶然的道理可以解释的。
有些青年同志也愿意参加革命,但为什么对罗盛教同志的英雄行为在认识上出了偏差呢?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基本的人生观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所致。因此当与他们“差不多”的人的“平常”的英雄行为发生时,他们首先是感动,继而冷静一想,若有所失、空虚、惋惜、遗憾就可能笼罩他们而不能自拔,以致激动地说:“难道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为了朝鲜小孩而战吗?”“一个志愿军战土,一个朝鲜小孩,当然志愿军战士重要。”“罗盛教同志活着,可以更多地杀美国侵略者呀!”“死得不值得。”其余什么也想不到看不见。他们的善良愿望是罗盛教同志既能拯救崔莹,又能使自己活着多好!这是怀着强烈个人目的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未经过改造的青年普遍的感情。实质上他们的思想深处,不是决心贡献一切来全心全意为革命、为人类解放事业斗争到底的,而是企图凭藉革命把自己造成英雄,而且必须是活着的英雄。一九四七年我曾经听到一个青年自我检讨说:“解放以后,我看到参加革命很光荣,但是我内心怕死怕吃苦,所以也要选择这样的工作,既有参加革命之名,又有物质享受之实(薪金制),且无危险!一举三得。”可为这类青年的典型。因此,他们总觉得为罗盛教同志年轻死了看不到过不着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生活而惋惜。他们对罗盛教同志死的光荣伟大,虽也承认,但属陪衬。他们不懂得革命者最爱惜生命也最能牺牲生命的道理。“‘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共产党员来说,是被视为当然的事情。”这虽是刘少奇同志对共产党员讲的,但对青年团员和毛主席教养下的人民战士,我想应该同样是适合的。罗盛教同志正是这样作的一个。他们不懂得革命的胜利,是许许多多对祖国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临事毫无利己的动机肯牺牲的儿女,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共同斗争和创造的结果。但是这与个人利益第一,自私自利者却是毫不相干的。因为个人利益至上者,在跳出战壕听到:“为了祖国,为了毛主席,冲呀!”的时候,他的腿早巳软了;在战斗方酣时听到:“留得青山在,那怕没柴烧”的时候,他会暗自叫好:“此言有理!”立刻动摇起来。这种人看起来很聪明、很精,实则很傻很傻,其结果往往小至什么事也做不好,大至身败名裂。较之罗盛教同志,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我们青年,应当很好利用学习罗盛教同志和全国改造思想运动的机会,认真检查一下自己,以便把自己锻炼得更坚强更勇敢,从实际行动中继续罗盛教同志未竟之志,早日驱逐美帝国主义,为建设美妙的新社会作更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