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啊Q正传”是怎样的作品

1949-08-17陈涌

中国青年 1949年6期
关键词:阿Q鲁迅精神

陈涌

革命的知识青年人人都知道鲁迅。这位中国文化新军的主将,三十年来走过的道路,便代表着中国革命知识份子由旧民主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历史道路。他的杂文,特别是后期的杂文,以枪尖一样的笔锋与国民党反动统治以及一切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势力苦斗,喊出了中国人民大众的心声。前期的代表作品阿Q正传(已经译成好几国文字了)是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和写实主义者,为那一历史时代留下的一幅永不可磨灭的影像。恩格斯曾说巴尔扎克是法国人的镜子,阿Q正传可以毫无愧色的称为中国人的镜子。每个中国青年对于这篇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实在是应该懂得,应该细读的。

一九二一年阿Q正传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时,就有好些人猜测作者是自己的朋友,因为阿Q正传所尖锐的指摘和批评的阿Q的缺点,和当时中国社会上许多人的缺点十分相像,而他们却认为自己的某个缺点是只有某一个人才知道的。直到后来,才知道作者其实是自己原不相识的鲁迅。

阿Q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阿Q终年靠帮别人割麦、春米、撑船等劳动过活,除了几件破旧的棉被、毡帽、夹衣和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他便一无所有,他甚至没有自己的家,住的地方除了临时的主家,便只有村里的一所土谷祠。他是农村里的一个无产者。但这个辛亥时代农村的无产者,却没有自己阶级的觉悟,当别人称赞他一句“阿Q真能做”的时候,还不知道是真心还是假意,他便受宠若惊,忘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事实了。

不但是这样,在阿Q身上还反映了许多极端落后的思想,它的内容之一便是那种毫无根据的,盲目的自高自大,这表现在阿Q的口头禅上:

“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我的儿子阔得多啦!”

阿Q善于夸耀自己早已不现实的过去和渺茫的将来,他害怕别人老实公开的批评他的缺点,例如他不让人提起他头上长的癞头疮,甚至不让人提起“癞”字和会使人连想到癞头疮的“亮”字或“光”字,仿佛这样一来,这个缺点便不存在了。

但是,一个人的缺点总是掩盖不了的。阿Q到了他的癞头疮无法掩盖的时候,他又想出新的解释方法了。他认为他的癞头疮是“并非平常”的,是唯独他阿Q一人才有的,他对耻笑他长癞头疮的人说:“你还不配!……”

阿Q的这种想法。和那些一味替自已护矩,认为中国过去一切封建落后的东西那是“国粹”的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用法不是完全一样的么?

和这分不开的,阿Q对于自己经验范围以外的一切事物,不论是好是坏,都看不起,一律排斥。这又恰好反映封建中国的狭隘、片面和保守的特性,极端狭隘的经验主义思想方法。阿Q看不起城里的人,说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的凳子,他未庄叫长凳,城里人竟叫“条凳”。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切细葱丝!所有这些,在阿Q看来都是错误的,都是可笑的!世界上只有和未庄一样的事物,才是正确的。

然而有着这种官目的自高自大,片面性和狭隘性的人,却比平常人更容易倒楣,囚为他不能正确的估计自已和敌人的实力,他往往主观主义的轻率、盲目的树敌,当他自知将要临到不可免的失败时,他又拿出所谓“东方的精神文明”来,我们看他毫无根据的向王胡挑战,而终于被对方扭住辫子,要照例在墙上碰头的时候,他却忽而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话头来告诫对方,但实际的情形是:两方的作战,总是由彼此的实际力量来决定胜负的,那种早已腐朽了的“精神文明”甚至不能博得反正有力量的敌人的一

笑,而只能招致自己更大的屈辱。

结果阿Q还是挨了打。

但同样性质的事,难道只有阿Q一个人身上存在,难道不是在鸦片战争以来封建中国的历史里数见不鲜的么?

不料,这里阿Q还有另外一套,这就是所谓“怒目主义”和所谓“精神胜利法”。

如果是一个知道上进、奋发的人,在失败之后,自然会从中得到失败的经验教训,而想到用积极有效的方法以自求。但阿Q却不是这样的人。相反,阿Q挨打之后,往往只能对对方“怒目而视”,算是报复。或者只悄悄地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由此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胜利。

但现实的规律是和阿Q这类人的想法完全相反,被压迫者愈不知道用有效的方法抵抗,便愈要遭遇更大的灾害。阿Q也是这样,你看,当人们知道他有了所谓“精神胜利”这法门以后,到下一次再揪住他的黄辫子的时候,便先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怎样呢?他却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出事——还不放么?”

自然,自认是“虫豸”还是免不了挨打,然而,令一切读者,甚至令自己的敌人也感到惊奇的是:这样不到十分钟,阿Q又心满意足的走了,因为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了,除了也是“第一个”的状元之外。别人都算不得什么了。

但事情还不只此。当阿Q向假洋鬼子挑战的时候,他知道要挨假洋鬼子的棍子了,“便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在他挨了打之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不是已经甘于被压迫和受屈辱么?对于一个被压迫者说来,再没有比这个更可怕的了。

但所有阿Q的这些思想——盲目的白高自力的思想、所谓“精神胜利”的思想以至于甘于被压迫的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首先要回溯到鲁迅的历史时代。鲁迅出生的时候,已经是中国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了,还在鲁迅年青的时候,中国又遭受了中法之战、中日之战等等一连串的失败,这就是说,年青的鲁迅亲眼看到了中国急促的降落到半殖民地,亲眼看到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下的苦痛。但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一个大国,是所谓“文物之邦”,它有过几千年的历史,它的一套统治方法是一向被当时中国的封建统治者认为独一无二尽善尽美的,正是因为这样,它即使失败,也是不把自已的敌人看在眼内的,它继续做着所谓“东方精神文明”可以战胜一切的美梦。这便是产生阿Q式的思想的历史环境。

因此,可以这样说:阿Q式的思想——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失败主义思想的结晶,是腐朽了的古老封建大国在帝国主义侵略面前的必然的产物,它和我们民族向前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革命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它的传播只有促使我们的民族史加走向没落。“阿Q正传”的所以伟大,其原因之一便是它能够深刻无情的揭露并批判了这样的思想。

自然,阿Q的思想本来是属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每个时代的统治思想,而阿Q思想在当时又太强烈了,以至不可免的使中国其他阶层也沾染了它的印记,阿Q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的一个一般的社会典型。

生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出身于非无产阶级的青年们,不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思想中不免带有许多急待清除的旧影响。读了“阿Q正传”,仔细思索和观察一下看!不是直到现在我们还常常可以在周围的人们甚至自己身上发现不少的阿Q相吗?许多人还在使用“精神胜利法”,许多人还用“怒目主张”对付敌人,许多人像阿Q一样怯强凌弱,许多人造有阿Q式的狭隘经验主义。要加上几个大帽子,阿Q实在是主观主义,经验主张,宗派主义,都有的人。细读一遍,每每使人一身冷汗。这篇杰作确是发掘到了旧中国封建阶级及受其影响者的灵魂深处。

但是我们必须了解:阿Q精神最好的代表还是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小说中的具体人物阿Q是一个没有觉醒的落后农民,他虽然沾染了这种精神,表现出了那么多的“阿Q相”,但作为一个阶级来看,他却不是阿Q精神顶恰当的代表。因此,二十多年前的伟大的写实主义者鲁迅,虽然对阿Q精神加以辛辣的攻击,使它体无完肤,但是,在作品的后段,读者却可以看出,鲁迅对阿Q这人物却在冷嘲中间含着热泪。

阿Q是一个被剥削的农村的无产者,在冷淡无情的封建社会里,他是没有任何地位的,人家

的记起他,只是因为他“能做”,是一个“会说话的工具”,这样的经济地位决定阿Q有可能产生革命的思想。因此,当阿Q穷困到连生活也无以为继的时候,他也很自然的发生了偷窃一类“非分”的行动,乃至自然发生渺茫的对于革命的希望,并且从比较中朦胧的认识到革命既为赵大爷一类的封建势力所害怕,因而也许对穷苦人有利。虽然,在这样的时候,阿Q还保存着各种各样的封建思想和往往流露的“正统”思想。

然而辛亥革命的弱点就在于它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领导的,它并没有经过农村的变革,甚至它被封建势力利用了去。因此阿Q的这种自发的革命热情并没有得到发挥和提高,柏反的,它受到像赵秀才这些实际代表着封建势力的假革命者的排斥。未庄的封建势力经过一度动摇立刻又重新稳定了,终于阿Q胡里胡涂的成了牺牲。阿Q的悲剧,多多少少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悲剧。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说过:“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这是千真万确的,在一定的程度上,“阿Q正传”正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这段历史过程,这是这个作品的所以伟大的另一原因。

现在正是解放区的农民大觉醒大翻身的时代、翻身农民以英雄姿态从事门争,在他们身上已经找不出多少阿Q精神了。但是,要完全消灭阿Q精神与阿Q的悲剧,非要完全消灭产生阿Q精神的社会基础——封建主义不可,打倒封建主张,从社会基础上与我们的思想上完全铲除阿Q精神的影响,这就是目前读这篇名著起码应该汲取的教训。

猜你喜欢

阿Q鲁迅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鲁迅,好可爱一爹
阿Q和老A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鲁迅《自嘲》句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