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问题与货币政策
1948-08-16薛暮桥
目前在国民党统治区,有两件事情吸引着人们最普遍和最深刻的注意:一件是战争,一件是货币。战争的胜败固然在决定着中国人民的将来的命运,而通贷膨胀,物价高涨,更使大家眼前的生活受到非常严重的威胁,为什么货币这样一件小东西,会引起这样一个大问题呢?当然,这并非由于贷币本身有何神秘力量,而是由于国民党的罪恶统治,及其军事、政治,经济各方而的着着失败,在货币问题上集中反映出来。为着说明这个问题,想从贷币制度开始说起;利用这个机会,帮助大家学习一些经济常识。
一、货币制度和通货膨胀
货币本来只是一种特殊商品,在商品市场上按其本身价值而与其它商品互相交换。但这特殊商品成为贷币以后,它就具有若干特殊机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种特殊商品,已经成为一般商品的交换的媒介,和价值的尺度。各种商品在其互相交换时候,通常是以货币为其媒介,即甲种商品首先换成货币,再用货币去换乙种商品。各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的大小,通常是用贷币的价值来衡量(正如用尺的长短来衡量各种物品的长短),说它等于几个贷币。各种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时候(如说某商品值几元几角)称为价格。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各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与贷币所代表的
价值问的比例。各种商品的价格的大小,与各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的大小成正比例,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的大小成反比例。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大了,价格就表现得小一点,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小了,价格就表现得大一点。
过去各国货币均用金银铸造,用金或银的价值,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为着交换便利起见,用一定数量的黄金铸成金币,或用一定数量的白银铸成银币,用金币或银币的价值,来衡量各种商品价值的大小,来作为各种商品价值大小的计算单位。用金币作为计算单位的称金本位,用银币作为计算单位的称银本位。如过去(一九三五年以前)中国便是银本位国家,以银币为本位货币。中国银币所代表的价值,等于纯银六钱四分八厘。而英美等国则都是金本位国家,英镑美元等与中国货币间的比价,常常随着金价和银价的变化而变化着。在金币和银币外,虽然还有银币和铜币等,但这都是辅币。辅币所代表的价值,是用法律来规定等于一个金元、或一个银元的几分之一,所以它代表着一定数量的金或银的价值,而与镍或铜的价值没有多大关系。
交换日渐发达,代表着一定数量货币的票据(如支票,本票等),逐渐代替金币银币成为交换媒介。于是在金币银币外,又产生了一种信用货币,这就是银行的兑换券。兑换券可以随时向发行银行去兑现,即换回票面所规定的金元或银元。因此兑换券代表着一定数量的金元或银元,也就是代表着一定数量的黄金或白银。像一九三五年以前中国各大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便都是可以随时兑现的兑换券。最近二三十年许各国家由于经济危机或因其它原因,停止金币银币兑现,由政府授权国家银行发行一定数量的不兑现的纸币。用法律来规定纸币一元等于若干黄金或若干外国货币(殖民地,附属国),称为虚金本位。如一九三五年起国民党政府改用不兑现的“法币”,便与白银完全脱离关系,而与英镑美元联系起来(当时规定法币一元合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或美金三角),而英镑美元,则同样亦已停止兑现,但与黄金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从兑换券变为不兑现的纸币。还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兑换券因为可以随时兑换现金,所以它与金银能够经常保持联系,它的发行数量亦有一定限制,如果兑换券发行过多,大家就会拿到发行银行要求兑现,这样兑换券的多余部分就会离开市场,回到发行银行的仓库里去(如果发行银行无力兑现,它就宣告破产,它们发的兑换券亦离开市场变为废纸)。纸币不能兑现,这与金银没有直接联系;它的发行数量亦可以由政府随时增加。因此它与金银及外国货币间的法定比价,不一定能经常保持,物价亦可能因此而发生剧烈的变化。但如果政府能够慎重掌握发行数量,且有相当充足的金银成其它重要物资来作发行准备,能够吞吐金银物资随时调整物价,调节货币流通数量,这样亦能保持币值(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的稳定。如抗战以前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尚能保持与英币及美元间的法定比价,物价亦较稳定。抗战爆发以后,尤在最近两年蒋区的物价便剧烈上涨,法币的购买力一落千丈。
在政府滥发纸币,超过市场流通需要时候,人民就会用多余的货币来争购金银或各种重要物资。如果政府无力抛售金银或各种重要物资,收回这多余的货币,物价就会剧烈上涨。把种现象,称为“通货膨胀”。物价高涨以后,市场所需要的货币流通数量因此增加;如果政府不再增发货币,物价仍不能在新的基础之上稳定下来。如仍继续增发,纸币所代表的价值(纸币的购买力)便会继续跌落。在这样的情况下,纸币便可能与金银完全脱离关系,它的购买力跟随着它的发行数量,以及其这条件而时时变更。如果其它条件不变,那末纸币的购买力,大体上相当于:
(商品交换数量-信用交换数量十其它货币交付数量)/(货币发行数量×货币流转速度)(其它贷币支付包括工资、薪金、利息、租金及税捐等)
这就是说,纸币的购买力。与其发行数量大体上成反比例,如果发得数量增加一倍,侧其购买力可能减少一半,物价也就上涨一倍。不仅如此,纸币的发行数量如果迅速增加,人民就不愿意保存纸币,因此信用交换(乡村中就可能发生物物交换)数量,和货币流转速度也会跟着增加;因此发行数量如果增加十倍,物价则往往会上涨十余倍,如国民党政府在过去十一年中(一九三七年八月至一九四八年八月)、“法币”的发行政量增加了四十余万倍(官方统计,实际可能比这稍多)。而物价则上涨了五百万倍。这使货币问题更加严重。
在纸币与金银脱离后,纸币的购买力,便决定于政府的法令和政府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货币发行数量)。政府用以用法令来变更货币的购买力(如最近蒋匪所谓“货币改革”),且可能因政府不能调节发行数量,而使货币实际的购买力,远离其法令所规定的数额(如“金元券”的官价与黑市),因此政府的政治动向及在人民中的信仰,往往也会影响物价。在战争中,战争的胜利或失败,对物价的影响更大。因为战争的失败会缩小货币的流通范围:使大量货币丧失其原来的市场,约束在较小的范围内,而引起相对的通货膨胀。且可能因政权动摇,使其贷币有丧失法律保证,而成为废纸,危险。如果由于战争或其它原由,国家财政特别困难,政府不能采用各种合理方法努力争取财政收支平衡,而简明地依靠增发货币来弥补其巨大的财政亏空,还有可能引起更剧烈的通货膨胀。因为物价高涨结果,财政亏空就会跟着扩大,货币的发行数也随之激增,通贷膨胀与物价高涨便会愈演愈烈。这种现象,称为“恶性的通货膨胀”。如最近一年蒋匪由于军事上和政治上的严重失败,财政经济危机空前严重,通货膨胀亦由此而达到接近崩溃的惨境。
通货膨眼和物价高涨会使市场陷于混乱状态,会使生产停滞,有钱的人竟作投机买卖,不再从事正当营业。靠工资或薪金生活的工人和职员便因物价高涨,使其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如果少数大资本家掌握政权,则这些大资本家在通货膨胀中不但不致于受损失,且可以利用物价的剧烈变化,而攫取巨大利润(如国民党一个大官僚在某次金价变化中,一个晚上所赚到的黄金,超过其全家的体重)。所以通货膨账虽不利于绝大多数人民,但对少数特权人物(如中国的官僚资本集团),则是生财大道。但通贷膨胀及其所引起的市场混乱现象,会使生产资金转入投机事业,会使社会财富分配更大的不公平、不合理,会使劳动人民(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生活更加困难;所以它将加重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危机,以致于使这些少数特权人物的统治迅速崩溃。
编者按,薛暮桥同志《货币问题与贷币政策》一文,本期仅登第一节,关于建民党政府财政经济危机现况,详见第二节“从法币到金元券”,将于本刊下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