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搜索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8期
浏览往期
订阅
目录
域外视野
究竟什么是“复合模式”:试探抗战期通俗文学的想象力
现代文学研究
从生命体验到反抗哲学——论鲁迅《野草》哲理内涵的实现方式
徘徊在“知识分子”与“文人”之间——“鸳蝴派”等作家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解释传统
反传统与传统:冯沅君的“爱情”之痛——以冯沅君1920年代的小说创作为中心
暴风骤雨时代的浅吟低唱——从叙事者“我”解读孙犁解放区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小说与叙事传统
规范—借用:80年代“人性”话语对家庭的重建
从人物塑造看实验剧《野人》的生态主题
散文视阈下的北京民俗探微
新世纪小说研究
民间精神与荒诞的权力运作机制——论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的叙事伦理
南翔近期小说创作主题辨析
自然与高贵
骄阳下的命运——《我们的三六巷》中的女性形象品读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论虹影自传体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以《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为例
新诗研究
苦修者的赞美——昌耀论
综合型写作与当代诗学重构——论八十年代诗歌话语的“提喻”特征
当代批评群体研究
影像的时代症候与文化力量——评陈旭光《文化的踪迹 影像的激流》
孤往者的耘籽——论敬文东教授及其《用文字抵抗现实》
视角与方法:如何“观看”当代文学?——评刘复生《文学的历史能动性》
文学史与道德史的互现和整合——评张光芒《道德嬗变与文学转型》
文学研究新著评介
在学术与情怀之间——评赵学勇、王贵禄《中国西部小说的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
理论建构与审美批评的文学史写作——评王达敏《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
一部具有开创性、学理性的著作——余三定《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读后
印象崽崽——《我们的三六巷》笔谈